当前位置: 社会频道/ 社会热点
鲁甸转山包:“冰花”们的求学与谋生之路
2018-01-23 13:42:20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路子鹏(左一)从浙江转学而来,走了半年多的山路,已慢慢适应

王福满和姐姐。他们的家庭已经得到关注,需要考虑的是未来

从流动儿童到留守儿童

为了生活,孩子的父母不能轻易地放弃工作,更不能轻易离开城市。孩子被迫从小就跟随父母辗转各个城市之间。

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张兴珍很怕孤独。她常去吴世翠家一起看电视,前不久她们刚追完电视剧《花谢花飞花满天》,期末考试前几天,张兴珍家正忙于新房修建的收尾工作,她借住在吴世翠家。

在张兴珍家用塑料布和木桩临时搭建的过渡棚内,放了三张床,她的父亲躺在其中一张木床上已经有4个多月了。2017年,张兴珍的父亲在昆明租住的出租屋内遇上煤气爆炸,被火烧伤,花了近4万元治疗,新农合报销了2万多元。之前他在昆明的工地打工,活儿多的时候月收入能到六七千元,甚至近万元。

张兴珍与爷爷张天斌的感情更深一些。父母离异,父亲又常年在外打工,日常起居、学习,包括开家长会几乎全由爷爷照顾。

人无法与自然环境对抗,想要生存唯有适应。转山包村位于高寒山区,大部分村落不通道路,几乎每家每户都养了马,用来驮运东西。村民靠种植苦荞、麦子、洋芋、玉米和洋蔓菁等农作物为生。当地早年掀起一阵玛咖种植热潮,村民们曾去离村不远的地方帮挖玛咖,一天能挣几十元。

在转山包村,多数家庭的育儿负担重,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投入每个孩子身上的精力微乎其微。村民王玉华家有5个孩子,两男三女,最大的儿子今年16岁,读初一,刚辍学不久;最小的孩子还没断奶。王玉华说,在转山包村,家庭多子是辈辈沿袭的传统,同他年纪相当的一辈人,每家有四五个孩子很正常。而家庭少子状况,多是从外出务工的年轻一代开始。

王玉华夫妻俩文化程度不高,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无能为力。大儿子辍学,他除了抱怨几句,也只能默默接受。王玉华小时候家里一共有7个兄弟姐妹,贫困是读书的最大障碍。现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孩子读书几乎不用他出什么钱,在学习方面他对孩子期望也很大。但当孩子自己学习跟不上时,他无法给孩子提供实际的帮助。王玉华有一只手带残疾,无法外出打工挣钱;妻子因为家中年幼的孩子过多,家务缠身难以自拔,夫妻俩只能靠种植和喂养牲畜挣点钱。

王玉华家还有一个从浙江来的10岁“小客人”。去年暑期,他在浙江打工的表亲张兴华一家为修建新房,回到转山包老家。考虑到孩子的学籍问题,他们为大儿子张庭贵办了转学手续。但是,由于天气原因,张兴华家的新房没能建起来,为了不浪费时间,张兴华和妻子决定先回浙江打工,把张庭贵寄养在了王玉华家。张庭贵从“流动儿童”变成了“留守儿童”,这对孩子影响很大,每次父亲从浙江打电话来,电话这头的张庭贵接起电话就是哭,一直到挂断电话还在哭。

为了生活,孩子的父母不能轻易地放弃工作,更不能轻易离开城市。张庭贵从小就跟随父母辗转于昆明、玉溪、成都等城市,在浙江,他在当地一所民办小学读了三年书,每天上学、放学有校车接送,早晨7点多才起床。而在转山包,张庭贵也得早早起床,徒步2个小时上学。一开始很不适应,脚上走起了水泡,入学半年,他瘦了些,也慢慢习惯了。他觉得上学路上“有很多小伙伴,很热闹”而不觉得累。

但是,相比转山包小学,张庭贵更喜欢在浙江读书。他说,那儿的老师不凶,而且“上课进度快,小学三年级就学英语了”。

在哪里上学,这是个问题

户籍制度,是外出务工者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障碍。即便带孩子去务工地就学,经济条件、户籍等问题也时时困扰。

在转山包小学校长付恒的印象中,学校2013年前后从省外转学入校的学生较多,多数是随父母外出打工的流动儿童。

路子洪和路只鹏兄弟俩也是从浙江转学来的。此前,哥哥路子洪曾在转山包小学读到二年级。他在老家不听话,爷爷奶奶管不了他,父母便将他接去浙江读了一年半书,直到去年暑期又转学回老家。

对于路子洪的父亲来说,将孩子送回老家实属无奈。在浙江,小学下午4点左右放学,而他和妻子通常晚上8点半才从工厂下班,路子洪和弟弟会在这段“监管空白期”去网吧打游戏。再加上两个孩子在省外达不到公办学校的入学条件,只能在民办小学读书,一个孩子一学期的书学费需要2500元,算上生活费、房租等日常开支,夫妻俩一年的打工收入几乎全花在了孩子身上。而在老家读书,一学期只用花几十元的文具费。“学籍迟早要转回来的,带着他们在外面读书,攒不下钱来。”对比之下,他们才决定将孩子送回老家给老人照看。

回到转山包小学读书一年多,路子洪觉得,即便这里没有在城市里上学那么好玩,上学路也远,但他还是喜欢在转山包读书,因为在这没有人能管他,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而对于张庭贵的父亲张兴华来说,目前他只需要供养一个孩子,在经济方面压力还不算特别大,他更担心的是孩子异地求学的学籍问题。在城市打工流动性大,将孩子带在身边可能导致孩子不停地转学,不利于他们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且孩子在浙江属于跨省读书,在当地民办学校没有学籍。基于这些考虑,张兴华才决定给孩子转学。

户籍制度,是外出务工者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障碍。在浙江,张兴华本想送孩子去条件较好的公办学校,但学校要求的各种证件就要五六种,他条件达不到,拿不出来;而民办小学则只需要提供户口册和身份证就能办入学,虽然办学条件稍差,每年还需要交纳4000多元的学费,但大大减轻了张兴华夫妻俩的负担。

只是,对于孩子未来,张兴华还是有些担心。转山包没有太多孩子能接受高等教育,而他身边仅有的几个能读到大学的亲戚家孩子,也是从小就在昆明、玉溪等云南比较发达的城市里接受教育,考上去的。

张兴华的外甥王唐洪刚升入初中,只读了一个多月就辍学,去年10月也到了浙江,在一家服装厂打工。他的厂子离张兴华工作的床垫厂相隔仅几公里。家乡人外出打工的经验告诉他,在省外打工虽然经常加班,但能挣到更多的钱。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在转山包,多数家庭经济负担很重,孩子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辍学的情况很常见。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无能为力,即便带孩子去务工地就学,也必须面对经济条件、户籍等问题,不得不重返家乡。

责任编辑: 赵玮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