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昆明 老昆明 交融更新的年滋味
2018-02-14 10:29:47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王玉机每年春节都会为亲朋好友写对联。

维拉穿着心爱的旗袍在昆明的一个艺术展上。

年近了,街上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人们左挑右选,要给自己讨一个好彩头。写春联的红纸、煮长菜的青菜、用来“翻梢”的甘蔗、新制的饵块、印着“福”字的米花糖……这是属于昆明人的年滋味。然而,随着南来北往的人来昆定居,昆明的年滋味也变得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人物:外省来昆“移民”

感悟:长菜要吃 饺子也不可少

立春之后,王玉机就迎来他的本命年——狗年,王玉机早早地穿上了红色的毛衫。“本命年,就是得穿红。”他一楼的小院儿里聚了满满的阳光。年前这段日子,是他最忙的时候。别人忙着采购年货,而写得一手好字儿的他,则是忙着帮各种亲朋好友写春联。

王玉机写春联的时候,上三年级的小孙子就站在他对面,帮忙把春联纸给扯平了。这个时刻,王玉机总是能想到他已经过世多年的老父亲。小时候,他也是这样帮父亲扯平春联纸,一笔笔看着父亲书写对新年的美好期待。在父亲的影响下,王玉机自幼练习书法,他的书法作品还在全国书法比赛中屡获嘉奖。今年在盛高大城社区,他早早地写好春联送给左邻右坊。

小时候的年,对王玉机来说是另一种全然不同于现在的滋味。“我出生在重庆,父亲是河北人,母亲是湖北人。1953年年初,因父母被派往东川矿务局工作,从此就在昆明定居了。”

回忆起小时候的年,王玉机印象最深的是两样东西:肉和新衣服。“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什么东西都要有粮票才能买,每到大年三十这一天 ,我们就会到矿务局的职工食堂打上几个肉菜,鸡鸭鱼肉什么都有,把一年的馋都解了。”王玉机回忆,大年三十这一天,母亲会带着他和弟弟妹妹们背着背篓,到附近的村子里买一些韭菜、白菜,回家煮上一大锅长菜,寓意长长久久。

由于父亲是北方人,王玉机家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饺子。这样的习俗,从父辈一直延续下来。

人物:在昆过年的“老外”

感悟:另一种角度看昆明人的仪式感

“我想记录在一个崭新的时代里,越来越国际化的昆明人是如何度过他们的传统节日的。”这将是荷兰女艺术家维拉在昆明度过的第一个春节。

2016年4月底,维拉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出发,用14个月骑行了20国。从欧洲到亚洲,这个来自“自行车王国”的艺术家,通过自行车完成了一场行程超过12000公里的文化之旅。去年6月,当维拉的自行车环球之旅接近尾声时,她决定,安家春城昆明,在这里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

“我现在已经成了半年多的昆明人了,这里的慢生活让我进入了新的人生阶段。”留在昆明过年,维拉充满期待。“你可以感受到周围邻居的精神状态都更为向上了,他们开始做彻底的扫除,在周末和家人一起出门采购,买回各种各样红色的东西,超市里也很有节日气息。跟荷兰人重视圣诞节一样,昆明人过年,有着非常传统而浓厚的节日气息。”

事实上,早在17年前,维拉就到过昆明。“那次停留时间并不算长,但在那个冬天,和煦的日光、人鸥情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7年,昆明这座城市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它的慢生活内核并没有改变。”维拉说。

曾是一家杂志社编辑和自由撰稿人的维拉非常善于观察并记录周遭发生的一切。“刚开始,因为语言不通,社交对于我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但我逐渐发现,好客的昆明人不会因为语言而冷落一个人。住在我院子里的人都很可爱,总是用微笑招呼我,鼓励我说中文。我喜欢这里的茶店,现代版的旗袍,带有彩色瓷砖和飞檐的现代大门,公园里穿着五颜六色的少数民族服装的人们,还有中国戏曲和水墨画。”

过年对维拉的另一个吸引在于“昆明多元的饮食文化和历史人文”。维拉说,自己已经成了“米线女士”,每周至少有3天,她的午餐都是吃米线。“昆明有各种各样的米线,以前我还挺喜欢自己做饭,但昆明各种各样的街头小吃让我根本放弃了这个念头,它们便宜又好吃。”

除了是个艺术家,维拉现在也是昆明一所教育机构的老师,“我真的很想知道,当下一代人将他们的想法和国际经验融合在一起时,中国将如何发展。”维拉表示,她喜欢到这里的原因之一,就是见证中国文化的复兴。

人物:“90后”昆明姑娘

感悟:煮炊锅 炸黄条 文青的怀旧坚守

就职于昆明一家跨国公司的王倩是一枚资深文艺女青年,“尽管是一家跨国企业,但我们非常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大概一个月前就开始进行具有年味的环境布置。”她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昆明人,这个“90”后非常怀念小时候的年味,“总觉着小时候的年味要更足一些,家里叔伯表哥表姐们都会聚到一起,从过年前一周就开始准备。但我们这一辈慢慢长大后,感觉年味就不是那么足了,更多地认为过年只是一个假期,可以出去旅行了。”但在王倩看来,年,就是要跟家人在一起,制造新的幸福记忆。“比如写春联、贴门神,很多人家里都没保持这个习俗了,但我认为这是传承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再比如昆明人以前过年用来祭灶神的甲马,现在很多家庭都不用了。但甲马其实可以做成一个精美的手工艺品放在家里。”王倩表示,“怀旧是探寻自己的文化根,换种方式,把它传承下去。”

作为一枚吃货,年前她就决定从“吃”上下手,让一家人把这个年过得更有味道。黄条、长白菜、杂糖、炊锅、佛手酥、四喜汤圆、煮白肉……王倩从姥姥那里知道了许多老昆明过年必备的吃食,“据姥姥说,昆明人年三十晚上就要预备好至少5天的吃食,过了初五才能动刀开火做饭,老昆明过年都要煮长白菜、炸黄条(酥肉),做粉蒸肉、千张肉等热一热就能吃的菜。”对于王倩来讲,意味着长吃常有的长白菜并不难做,粉蒸肉、千张肉在姥姥的指导下也做得有模有样,但炊锅并不好找。

“炊锅就是昆明人的火锅,最讲究的炊锅用白银敲打而成,稍差一点的炊锅用白铜、紫铜、黄铜或铝做成。现在市场上黄铜质地的炊锅都接近700块钱一个。”王倩介绍,为了买到炊锅,她甚至到餐馆里向厨师打听,最后在呈贡的一个乡街子上找到了。

记者李双双 王珊报道 杜文蕾摄影(昆明日报)

责任编辑: 赵玮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