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年夜饭】年夜饭里的乡愁
2018-02-18 11:28:33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时光飞逝,1989年,铁柱有了自己的女儿,理所当然,就是我。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过年就不是为了吃肉了,而是为了平时吃不到的糖果,一次吃十几颗,6岁的时候就已经带着一口大虫牙了。

渐渐的,我长大了,清晰地记得考上大学的那一年,父亲认认真真拿出笔,在一张干净的白纸上整齐的写了16个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善良感恩、尊重自重”,然后让我放在钱包里收好。他告诉我:“这是我们老李家的家训,当你离开家,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得这16个字,爷爷小时候也是这么教育我们的。”那一刻我才明白,为什么一路走来,我们的家人都彼此关爱、彼此善待,像一把绝不会轻易折断的筷子拧在一起,这也是我如此深爱我家人的原因吧,这份爱让我坚定,更让我勇敢。

后来的后来,我竟然像小时候那样盼望过年,因为背井离乡,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到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和我最爱的家人团聚在一起。因为爷爷奶奶都是东北人,所以我们家的餐桌上猪肉炖粉条就是必不可少的年夜饭之一,还有酸菜猪肉包的饺子,咬一口那酸酸的汁儿流到嘴角,还要认认真真地舔干净。现在一年到头才能吃一次,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把自己吃到扶墙。

如今,永和与淑芳老两口四世同堂,也算是安安稳稳平平淡淡。

2015年,永和得了脑梗塞瘫痪在床,几个儿女、儿媳、女婿一直在身边悉心照顾。我的奶奶随着年纪的增长,心功能日渐衰竭,作为他们的孙女,我却不能做些什么,还好叔叔姑姑们用心守护。就像爸爸说的,“老人都是看一眼少一眼。”我不知道那天什么时候会来,我也认真地祈祷那一天晚一点到来,所以,现在的我竟像满口虫牙的年纪一样期盼着那顿年夜饭,因为那一刻的酸菜饺子,还有腌酸菜的人都在你的身边!

还记得大学时离家,乡愁还是一场似懂非懂的表演,而现在,乡愁就是我内心想说不敢说的疼痛。不敢言语,因为难过在心口一不小心就会从眼里流出。每一次的离乡,不舍的是这张躺下就能安睡的小床,是饭桌上那一口一咬就能流出汁儿的酸菜饺子,是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是父母日渐增多的白发。最让我不舍的,是爷爷看不清离别的双眼和奶奶听不清离别的耳朵。

铁柱说,最怕我回家,因为我一回来,家里就乱得不像样,就当他在开玩笑吧,因为每次我开始收拾行李的时候,他都不理我,我能感受到空气中他“厌烦”我的样子。还有那个叫秀萍的女人,每次都看我不顺眼,还和我吵架,但每一次都会在我关上车门的那一刻泣不成声。

离乡,一个苍白无力的词汇,距离让我的归途那么辛苦,却又那么幸福!相聚也是分离,每次离家,奶奶都会包好热腾腾的饺子。铁柱说了:北方人上车要吃饺子,把好的坏的都包在饺子里,热热乎乎吃了,心里什么也别留下。我想我只是回到了生活的地方,但我的心一直系在这片温暖的乡土里!

云南网记者 李享 文/图

 

责任编辑: 吴珺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