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古滇文化,赋予了昆明舒适宜人的气候和独具魅力的湖光山色,是昆明最宝贵的资源、最亮丽的名片。滇池治理是我市最大的生态工程,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整个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面镜子。日前,昆明市城市文明建设管理媒体集中采访走进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据介绍,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滇池保护和治理作为头号工程、头等大事,将滇池保护治理融入经济建设全过程、各领域,同时,也融入文明城市建设中。
滇池保护治理初见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滇池治理工作,从“九五”以来,连续四个五年规划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规划。“九五”和“十五”,滇池治理以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滇池治理仅是“还旧账”,污染的发展趋势并未得到遏制。“十一五”以来,滇池治理进入流域系统治理阶段,全面实施了以“六大工程”为主线的综合治理体系,在“遏制增量污染”的同时“削减存量污染”。
市滇管局副局长吴朝阳介绍,近年来,我市遵循“以水定域、量水发展、科学治理、系统治理、严格管理、全民参与”的基本原则;突出治理的科学性、系统性、精准性;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创新治理方式和管理方式。
目前,截污治污系统基本建成,昆明主城及环湖建成了5722公里市政排水管网、96公里环湖截污干(管)渠、17座雨污调蓄池和2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农业农村面源治理中,取缔680万头(只)畜禽养殖,建成20个集镇、885个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生态修复与建设方面,荒山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在滇池湖滨退塘退田4.5万亩、退房152.1万平方米、退人2.6万人,建成湖滨生态湿地5.4万亩,增加滇池水面面积11.51平方公里;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已综合整治35条主要入湖河道及84条支流,进行截污和雨污分流改造排污口4100多个,铺设改造截污管网1300公里,清淤河道100多万立方米;生态清淤等内源治理已实施滇池污染底泥疏浚,疏浚淤泥1517万立方米,开展生物治理和蓝藻清除等内源污染治理工程,不断清除滇池存量污染;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建成通水后,每年补水滇池5.66亿立方米,建成518座各类再生水利用设施,日处理总规模达到31.78万立方米,昆明市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
经过综合实施截污治污、生态修复、节水及再生水利用、外流域补水等多项措施,滇池保护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滇池流域水环境、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状况显著改善,水质企稳向好。去年滇池全湖水质类别继续保持Ⅴ类,滇池蓝藻水华程度明显减轻,全湖由重度水华向中度和轻度过渡。
建多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位于船房河入湖口附近的一栋小屋内布满了各种仪器,仪器面板上正直观地显示着最近一次监测到的船房河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水质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指标,这就是我市已经建成的水质自动监测站之一。
“我们在系统中设定了考核标准,如果监测数据超过了标准,显示数字将以红色显示,除了面板上直接显示的指标,监测时还同时会对环境温度、水温、浊度、pH值等指标进行自动监测并记录下来。”吴朝阳介绍,每隔4小时,系统就会进行一次监测,同时,如果有需要,也可以随时通过人工操作进行监测。“像这样的水质自动监测站目前我市已建成17个,至6月底,将建成共63个,覆盖各条入滇河道,及时掌握各条河道最新水质情况、净水厂污染物削减量、区域和流域水质评价等情况。”
吴朝阳表示,2018年至2020年,将全力以赴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采取控制城市面源和雨季合流污染、治理主要入湖河道及支流沟渠、完善流域截污治污系统、优化流域健康水循环、提升湿地生态环境效能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滇池水质目标与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3年内,昆明市将实施市级滇池治理重点项目64个,计划投资75.99亿元;实施区级重点项目147个,计划投资65.203亿元。2018年滇池草海水质达到Ⅳ类水标准,滇池外海全年水质达到Ⅴ类。2019年滇池草海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滇池外海水质稳定达到Ⅴ类。2020年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质均稳定达到Ⅳ类。
“滇管部门将进一步结合文明城市建设做好各项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努力让广大市民看到更多的蓝天、呼吸到更加洁净的空气、喝上更加纯净的水、享受到更多的‘生态红利’。”吴朝阳表示。
记者 孙潇(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