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文明祭扫。 本组图片记者刘凯达摄
3月30日至4月7日,“家风·传承”文化金宝山——2018金宝山清明文化节在金宝山艺术园林启动。在延续金宝山文明祭扫活动项目的同时,今年,金宝山特别把文化主题设置为“家风·传承”,引导市民在缅怀亲人的同时,传承家风、培育品德,在增进家庭情感与凝聚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传承老一辈的优秀品德。
据统计,仅3月31日、4月1日两天,前往金宝山艺术园林的祭扫车辆就有约2万辆,祭扫人数约8万人,加上前期错峰祭扫的客户,总人数达10万人,而此时,还有几天才到清明节。
活动现场,金宝山特别搭建、布置了一个艺术装置——六十年代的“家”。20平米左右的“家”里摆设着各种六十年代的物件,搪瓷脸盆、深绿色铁框的热水瓶、双杠单车、老式收音机和桌椅凳......学习雷锋宣传画,印有劳动模范字样的口缸,以及各种奖状和证书,这些物品,无一不传达着那个时代建设美好生活的激情。眼前的这些物勾起了市民们对于曾经的“家”的记忆;墙上贴着的黑白家庭照片,以及“优秀学生”“先进生产者”奖状,更让参观者不由得倍感亲切、深陷追忆。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好家风孕育好作风。为使良好的家教与家风得以薪火相传,今年金宝山还特意设置了“家风传承”主题宣传展览。
“在爷爷看来,他做过的事不需要别人知道,家里有一副他老战友为他书写的字幅‘品德高尚性耿直’可以说是爷爷一生最贴切的评价……”在“家风·传承”喷绘展览区,摘取了开国少将查玉昇的孙子查韬的回忆文《回忆爷爷查玉昇》,爱国侨领马铸材的孙子马寿强的回忆文章《几件难忘的事情》,云南民族音乐先驱林之音儿子林新华的回忆文章《我人生的榜样》,以及著名诗人、作家费嘉的女儿费丹艺的回忆文《记9月3日》。通过篇篇回忆文章,展现前辈通过言传身教,所树立的优良家风对后一代的影响,以此作为倡导家风传承的范例。
在金宝山园区的几大主要区域,还设置有8块主题喷绘,选取了部分古人与家风、家训有关的诗词警句,涉及勤奋、学风、孝道、志向、修为等方面,读来朗朗上口。
“金宝山特别设置的‘家风·传承’活动,尤其是搭建的‘家’里的每一个物件,我们都感到无比熟悉,就像自家的;照片上的每一个人,仿佛就是自己的亲人,这一切把我们带回到了曾经的、无限向往却再也回不去的‘家’。”市民张坤华的一席话,道出了在场市民的心里话,人群中不时有人感动得眼角湿润。
与此同时,今年金宝山特别加大了文明祭扫方面的投入,通过一系列活动形式,营造绿色清明氛围,引导广大市民建立现代文明的祭祀观念。
金宝山特地准备上万只“爱心桶”和小毛巾,大家可以免费使用,用清水和毛巾擦拭亲人的墓碑。“鲜花换纸钱”“鲜花卖场”“绢花装饰卖场”的开展,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放弃烧纸钱、放鞭炮的方式,改用敬献鲜花、绢花装饰的形式来寄托追思。在“雅韵追思”的乐曲声中,大家将一条条黄丝带系在树上,通过随风飘动的黄丝带,寄托思念。在金山塔前还专门备有祈福卡,人们可以在上面书写心愿悬挂,用以寄托情感。
记者了解到,从2007年开始,金宝山已连续11年举办清明文化节。金宝山认为,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应该具备与当今中华民族崛起相匹配的时代特征。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在每个家庭的传承,是家庭道德观的浓缩和规范,是全体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标准和精神规则。诺仕达集团副总裁田军说:“我们希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家风传承’系列活动,汲取着先辈的高尚品格,并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对后人进行家风家训教育,通过树立优良家风,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在清明节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将‘家风传承’作为一个文化主题重磅推出,可以说是金宝山多年来坚持文化建园的一个成果。”
记者 徐晓俊(昆明日报)
现场特写
青山依旧在
手拿鲜花,携家带口前来扫墓的市民接连不断,教师园内更是挤满了前来扫墓祭祖的市民,墓碑前,赵女士用干净毛巾准备擦拭已故母亲的墓碑。“这些水桶和毛巾都是金宝山艺术园林特地为我们这些前来祭扫的人准备的,方便我们可以擦拭亲人的墓碑。”如此体贴的举措,让赵女士在方便之余收获了更多的温暖和感动,“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逝者的尊重。”
“清明来金宝山扫墓,不仅是来纪念已故的亲人,更能就此机会出来走走,直观领会到大自然的盎然生机。”刚为父亲扫完墓的陈先生平时工作忙,休息时间也很少会来到户外游玩,在他看来,每年来金宝山祭扫,更像是借着祭扫之名全家人一起出门春游踏青。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外,金宝山在清明期间开展的各式活动也为陈先生所称赞,“清明节、八一建军节期间园内都会组织各式主题宣传活动,刚刚在上来的路上看到有专门进行音乐表演的音乐纪念会和‘传承家风’的主题活动,感觉很有意思,父亲在这里安息,应该是他最好的归宿。”
“我们要让来到金宝山祭扫的人们,既能感受到山清水秀的公园环境,也有贴心和人性化的服务,更有精神层面的关爱。”金宝山相关负责人说,金宝山始终坚持打造景观型生命文化公园,并且还积极创造优美的环境,实现服务亲情化。“以今年清明文化节中的‘清明洁净祭亲人’为例,我们提供了可以免费使用的小水桶和小毛巾,提供干净的自来水,人们可以在园区的各个站点自由取用,用完归还,可以循环使用。”这一小小的举动,却给前来祭扫的市民们带来了最温馨的关怀。
记者 何文静(昆明日报)
“不一样的清明节”
“清明这个充满了情感的传统节日,历史上曾经具有诸多活动内容,演变到今天,只剩下祭祖扫墓一项内容,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它需要跟随时代步伐进行变革,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金宝山认为,一个兼容传统与现代的清明节,一个深情、文明、多样化的清明节,才符合时代赋予的责任,才能承载民族文化的延续。而组织一系列清明文化活动、设计不同形式活动的本意就是金宝山“不一样”的内在因素和不断进取最根本的原动力。
此次“一样的清明,不一样的清明节”在秉承历届办节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了“家风传承”文化主题。“家风,不仅是先人给后人留下的为人准则、持家之道,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千千万万家庭培树、涵养起来的好家风、好家规,撑起了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金宝山相关负责人表示,清明节是中国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这种以家庭为单位、以祭扫为中心的活动,本身就具有文化传承和家庭教育因素,“今年推出‘家风传承’主题活动,就是顺应文化脉络,同时强调与时俱进的文化风尚。”
一束鲜花,一个鞠躬,市民毕先泽和家人在墓前表达了对父亲的哀思,看着墓碑,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眼前。毕先泽说,有时间就会来看看父亲,怀念之余,更加记起父亲的谆谆教诲。“文化广场设置的‘家风传承’艺术装置,那些老桌子、椅子还有双杠自行车,让我想起我10来岁的时候,里面的陈设就是以前我们家的样子。房子不大,也没有什么沙发、冰箱,墙上挂着些奖状,挂着学习雷锋宣传画,搪瓷脸盆或者口缸是先进工作者奖品。当时和家里的老人吵吵闹闹生活在一起,回想起来就温馨。”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毕先泽已故父亲的口头禅,如今,这句话已是子女们平时生活中的座右铭。
记者 何文静(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