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特别报道】“80后”跨界遗体火化师:守护生命最后一站
2018-04-05 23:55:35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祈愿平安却时常陪伴死亡,用自己的行动来捍卫逝者尊严;他们渴望天伦却时常置家人不顾,牺牲自己的天伦之乐来抚慰逝者家属;他们有个神秘而特殊的名字——遗体火化师。

如果说生命是一段旅途,他们就是守护“生命最后一站”的“天堂使者”。

当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读懂守护生命最后一站背后沸腾的热血、为民的情怀,觉得他们更加可贵、可亲、可爱。

工作

“这是关乎死者尊严和生者感受的神圣工作”

每天早上7点,穿戴整齐的蔡奎都会准时出现在昆明市殡仪馆的火化厅。

这是一间宽敞明亮的工作间,与想象中的“火葬场”截然不同,没有强烈刺鼻的焚烧味,也没有阴森恐怖之感。

在观察区家属的一片痛哭声中,一具遗体被小车缓缓推进火化间,停放在火化炉前。

经家属签名确认后,和逝者作最后的告别,几名火化师缓缓抬起灵柩,朝着遗体90度深鞠躬,随着祭奠的礼炮打响,灵柩缓缓进入膛炉。

关门、开气、点火,蔡奎按动操作电钮。

火化间里的火化炉在“嗡嗡”运转,炉内的温度在1000摄氏度左右。此时,火化炉的热量会全部扩散到整个火化操作间,室内温度常年在40℃以上。

在火化炉的液晶显示屏上,炉温、炉膛负压等数据不停变化。为了保证遗体火化彻底,同时做到节能减排。隔上几分钟,蔡奎就要透过后窗观察遗体火化情况,随后按键调整。

“在常人眼里,这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体力活,殊不知,火化师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大有学问。”蔡奎说,

“从遗体交接、遗体核对,到炉膛清理、遗体进炉、火化操作,直至最后骨灰拣装,整个过程,火化师都要根据每位逝者的年龄、身高、骨骼和健康状况等实际情况来调整操作流程,这其实十分考验火化师的技术。”

着长袖衣裤,戴着口罩、手套的蔡奎额头上都是汗水。汗珠,在火光的映射下,格外闪亮。

在蔡奎心里,对家属最好的安抚就是收到洁白的逝者骨灰。

50分钟后,火化工作完毕。随着炉门的打开,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可蔡奎全然不顾,有条不紊地在耐火板上收集逝者的灵骨,身上的工作服已经被汗水浸透。

蔡奎将骨灰小心翼翼地装进逝者家属提前准备好的骨灰盒里,再次核对信息后,双手把盛满骨灰的骨灰盒递交给家属:“请节哀。”

“这个细节,是表达对生者的关怀和对逝者的尊重,一点儿不能忽视。”

“这是一项关乎死者尊严和生者感受的神圣工作,尽力做到不仅让逝者有尊严,也宽慰丧者家属。”蔡奎说。

经历

“跨界”坚守十载,用心送走逝者

2008年,刚刚24岁的蔡奎到昆明市殡仪馆实习,专业是档案管理的他实习的岗位就是殡仪馆的核心部门火化车间。

作为殡仪馆的一线部门,和常人一样,他要克服与遗体直接接触的恐惧感和厌恶感。

一次次的推尸、火化、装灰……蔡奎终于过了“胆识关”,工作也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实习期,我感悟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理解。当看到殡仪馆招聘火化师的通知,突然萌生了改变人生的念头于是就想去试试。”蔡奎说。

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蔡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正式“跨界”成为市殡仪馆的一名火化师。

“选择了这份工作,就不能当逃兵,不仅要干下去,而且要干得出彩。”蔡奎说。

每天,他用辛勤和汗水伴每一位逝者走好最后一程,用平凡无奇的双手焚化出了一具具洁白的骨灰。

他不在乎异样的眼光,不在乎周围的压力,他用一颗最善良的心实践着他最朴实的人生价值。

通过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现和努力,蔡奎于2013年被推选为引导服务室组长,2017年被推选为火化车间组长。

据了解,昆明市殡仪馆每年火化遗体量约1万余具,每人每年约900余具。工作均由蔡奎均由殡仪馆11名80后、90后的男青年组成的火化班组完成。

他们常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几乎没有假期,平时难以跟家人团聚,就连春节也难得和家人一起吃上一顿团圆饭。

为满足各大医院太平间及单位冰库正常遗体冰冻需求,减轻能源消耗,火化车间承担了对无名无主遗体火化的任务,每年大概有40余具无名无主遗体需要处理,有的遗体甚至冰冻了数年,有的遗体已经残缺、腐烂,还带有艾滋病等高危传染病,蔡奎带领组员加班加点忍受着腐尸散发出的有毒气体,认真仔细对每具高度腐烂的遗体进行检查核对。

期间,时常呕吐,还要一直忍受对腐尸的厌恶感和尸臭,但他总是亲自处理腐败最严重的遗体。

每次处理完这些特殊遗体后,还要忍受身上存留的异味,几天内都无法消除,但他毫无怨言,坚持完成工作任务。

10年间,蔡奎兢兢业业,从未出过差错。

他说,每次亲手将骨灰盒交到逝者家属手里时,家属感激、庄重的眼神,逐渐让他体会到这份工作的神圣,“就像完成了一项重托,很有成就感。”

责任编辑: 杨倩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