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社会频道/ 社会热点
扫墓银发潮来袭 老人墓地哭晕120一上午接诊三人
2018-04-06 10:46:40   来源:北京晨报
分享至:

  扫墓人老了银发潮来袭八宝山

  人民公墓:尽最大努力方便市民清明祭扫

  白发老人为父母描碑。

  又是一年清明,寂静的八宝山人民公墓迎来一拨又一拨扫墓的市民。这里大约有7万个墓碑,安葬逝者骨灰12万份左右,这里是北京最早的公墓之一,随着时光流逝,那些前来扫墓的人们正一天天老去,老公墓正陷入一片“银发潮”。在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该如何为祭扫市民提供最便利的服务,又该如何让市民安全扫墓、满意而归,这是摆在“守墓人”面前的一道考题。

  水桶又增400个毛巾已达5万条

  “以前我们进点儿水桶、刷子什么的,主要是为不方便携带的市民提供应急服务,比如下了班扫墓,或者扫完墓要上班的。现在成了标配了——到咱这儿来扫墓的市民都老了,交通也远了,能不带就不带了。上级单位也提倡各大公墓要为人民提供尽可能的服务。我们既然是‘人民公墓’,就更得让人民满意。所以,您看,今年我们又更新了400个小水桶,加上往年积攒的,总量有600多个了。擦拭墓碑的小白方巾,一次性的,必须全进新的,今年就进了5万条。”公墓管理员牛明明不是一般的胖,却撅着屁股,一个一个地给小水桶里配刷子和毛巾,头也不抬地告诉北京晨报记者。

  人民公墓“大管家”秦浩(前者)和倪晓峰副书记处理事故电线。

  人民公墓小广场上,排队领水桶的市民不少,排队领鲜花的市民更多。一个上午发放2万枝鲜菊花,公墓管理员张梓宸的手都不会动了。“发菊花不能随便一递,一定要先双手把花举在自己的胸前,然后再敬过去,以表达我们工作人员对市民文明祭扫行为的尊敬和感谢。”自2013年起,本市开展用鲜菊花代替纸钱、供品的文明祭扫活动,每年的清明高峰日,各大公墓总共要派发100万枝鲜菊花,倡导市民绿色殡葬、文明祭扫。

  人民公墓副主任范民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咱这花都是空运自云南的,个头大,花结实,每枝花的成本价达到2.2元。”据范民副主任介绍,“每年3月初,我们的工作人员都会提前给这些逝者扫墓,尤其是第一批鲜菊花到了,都是先敬献给公墓的烈士、劳模、孤老和优抚对象,以表达我们的敬意。”

  老人哭晕在墓地 120一上午接诊三人

  张梓宸说,他能明显感觉到“扫墓的人都老了”。人民公墓小广场上人头攒动,细一看,一片白发苍苍。“北京市京海金百合食品厂”是民政部门下属的福利单位,每年清明期间都搭大棚,平价销售寒食点心。据工作人员介绍,昨天的生意特别好——5元一盒4块点心,往年最多能售出七八千元,今年还没过清明节呢,销售额已近万元,“买的都是老年人。”正说着一位女士迎上来:“呦,人家公墓提供点心。”这位女士自称从燕郊赶来,背着双肩背包:“今年整60岁,老了,感觉有点背不动点心水果了。明年就不背了,直接在公墓买。”

  一上午120救治了三位突发状况的市民,“看上去都有一把年纪了”,值班工作人员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一位63岁的女士长时间痛哭引发低血糖,晕倒在墓地现场;还有两位是因为在墓地中转身,身体失去平衡,在扶墓碑或者树木时不小心戳了手或碰破了头。

  120为扫墓期间的突发状况随时备战。

  时光流逝,但似乎并不能减轻一些扫墓的老人对父母的思念。“我见过一位60多岁的阿姨,6点半来的,9点半还没走呢。在爹妈的墓碑前絮叨,越说越难过,痛哭。” 老人身边没有别的亲属,张梓宸怕出事,没动声色在不远处守着:“我当时也纳闷,年年来扫墓,怎么今年这么难过呀,细一打听,原来这位阿姨当奶奶了。带孙子的诸多不容易,让她想起来自己父母带自己儿女的事,可能觉得有愧对老人的地方吧,所以,才一阵难过涌上心头。”

  都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原来,不养孙子也不知父母恩。在张梓宸看来,无论年龄如何老去,每一颗心都是一个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

  迎面5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来,一打听真是一大家子,姓侯。侯先生的父亲1986年就去世了。“我今年67岁,30多年前就跟着哥姐来扫墓,兄弟姊妹7个住一个大杂院,一大早,大哥一声吆喝‘走了!’我们几个一撩窗帘,各自从各自的小屋出来,溜达着奔地铁,纸钱和供品都是前一天我姐在早市买的。现如今,我大哥去世了,我大姐也去世了,都葬在八宝山。不瞒您说,这两年各家都搬得太远,又都有了孙子,过年都凑不齐人,借着扫墓的机会,倒是一年能见一回。扫完墓,老哥儿几个都先不回家,而是回到老宅子附近聚个餐。”

  监控电线断裂打火副书记亲守故障现场

  近30万人潮水般涌来,对人民公墓的水电煤气热设备都是一种考验,人民公墓的“后勤部长”是秦浩,大高个儿,外号就叫“亚历山大”。“3月初所有的设备全部检修一遍。50个扫墓用的水龙头都是新换的。可是架不住人多用得太过频繁,一个水龙头一天开关几万次。就这两天又更换了30多个水龙头。”秦浩告诉北京晨报记者。

  正说着呢,电话响了,“什么?8区a5排有电线打火。那儿应该没电线呀?”秦浩“蹭”地一下从记者身边蹿出去……7万个墓碑林立,在八宝山就没有东南西北的概念,一般都说“几区几排”,甚至还有“老几区新几排”的提法——早期的墓穴都没有规划,后葬的墓穴都是见缝插针。如果没有工作人员引领,自己踅摸,估计您一个星期也找不到“几区几排”。

  跑到8区,满眼都是墓碑,根本就看不见任何电线。还是秦浩眼贼,最外侧一道墓地的旁坡上,立着一根电线杆,地下耷拉着两截电线,旁边还有位警察——原来是值班警察先向公墓报的警。“这是监控摄像头,还带着火呢,现在是扫墓高峰,不能拉闸。”秦浩四处张望,看见了正在巡查的人民公墓副书记倪晓峰。“倪副书记!快过来,您给守一下,别电着人。”秦浩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给监控厂家打电话:“我先把电线处理好,你们赶紧派人来看看监控是否有问题。”

  倪晓峰赶紧过来,用身子挡着电线,蹲在坡上等。两分钟不到,大个儿的“亚历山大”又飞奔回来,手里拿着钳子和绝缘胶布,迅速把电线包好,监控厂家也来人了,一切弄妥当了,大家这才放心离开,而整个事故从报警到完工,前后不过15分钟。

  小喷壶洒过每支烟分享寒食最让人感动

  “刚来墓地工作时,我见过烧纸的。早晨4时半,家属自己带着个大火盆,这一通烧。现在这情况没有了,市民都知道文明祭扫了,更没有人动明火,但这供品要是都能带走或吃了,就更加环保了。”公墓管理员张梓宸告诉北京晨报记者。

  广播里不断提醒市民:“请将祭扫供品带回……”新鲜的芒果、樱桃、草莓、猕猴桃却随处可见。再好的东西放上一周也会腐烂,赶上北京雨雪,更是容易污染墓地。人民公墓副书记倪晓峰说,每年扫墓潮过后,墓地都要清理走100多吨腐烂的食品。“所有的清理工作都要用手,不能用铲子之类的工具,否则会破坏墓盖。当然,更不会雇佣外人来干,因为不放心,毕竟我们才是守墓人。”

  张梓宸说,在墓地巡查,最让他感动的恰恰是一家三代几口人围着墓地分享苹果、蛋糕等寒食的场景,还有人自带笤帚,把墓地周边打扫干净,只留下鲜花。“一家人分享一个苹果,或一块蛋糕——我觉得这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人走得再远,也有根;人去了天涯,也可以同食一口餐。只要能同食一口餐,无论生死,都是拆不散的家,都是爱与生命的传递和延续。”

  而让人民公墓副主任范民感动的是,不少扫墓的市民看到左邻右舍的墓地还没有人扫,会从自己带来的花束中抽出两三枝,摆在邻墓上。“和谐相处是一种信仰和胸怀。虽然不知道墓地里埋的是谁,但是替不能扫墓的逝者亲属献上一份爱心,也是一种‘墓邻友好’,更是社会和谐的写照。”范民副主任如是说。

  清明节15时,扫墓最高峰正悄然退去。保安老翟拿着小喷桶在墓地里巡视,眼瞅着他朝一尊墓碑喷了一下。“有火吗?”记者问,“没有。是敬上的一根烟,以防万一,必须喷一下。”老翟说,他负责2区到8区的墓地巡查工作,主要是防火,一天要巡查10个小时,4000个墓碑就这么一遍遍从眼前走过。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崔红/文 北京晨报记者 王巍/摄

责任编辑: 钱霓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