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代传承 嵩明做大香的村庄 传统手工制作落后了吗?
2018-04-12 10:29:16   来源:云南网-滇中新区报
分享至:

在葵花秆上手工粗加工
 

能否申请非遗传承项目?

大甸心村制作大香使用葵花秆为内芯,将木头粉和成泥状,以手捧泥包在葵花秆上,等到形状初成,再放进模具里压制规整。“机器香是不使用葵花秆做芯的,因为葵花秆并不是那么直,需要手工包裹粉泥取直。”王进文说,为保证香条不开裂,还要在木粉里添加一定比例的小粘叶根磨成的粉末——小粘叶是樟科香叶树,根磨成的粉具有较强的胶性。“搅木粉时使用搅面粉的机器,大部分工序都是手工制作,一个人一天最多也只能做100多支大香。”

通过模具压制规整
 

大甸心人一年四季做香,销售旺季要等到冬季临近春节,“老实苦呢。赶上下雨,不管多早多晚,都要赶紧去把香盖起来,半夜也要爬起来。”村庄另一位制香能人杨开富说。村子里能用的空地,甚至是刚盖好还没装修的毛坯房里摆的都是大香。尽管这些被精心照顾的大香只供应农村市场,比不了现在城市里玩香道的人使用的高级香料植物制成的香价格高,但也是取料天然,诚心制作。“有人来收,我们也送货到昆明的大商汇,卖个批发价。”原料和制作成本都不低,花费的时间、功夫也不少,小街手工大香的批发价还比不上淘宝上机器香的单价,这也是近两年该村做大香的农户慢慢减少的原因。

“我们建议村子里做大香的农户向小街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项目,如果申报成功,一来可以扩展大香的名气,也能获得些政府补助。”朱玲芳介绍,目前小街镇已经申报的嵩明县级非遗传承人项目包括乌铜走银、民间绘画、花灯表演、花灯音乐、舞龙、滇剧表演、汉族刺绣等。在整个嵩明县小街能算得上是“盛产”老手艺人的地方,小街镇为何手工业发达?当地人有自己的解释。

晾晒
 

小街镇地处嵩明坝子的腹地,自古嵩明人就在这里进行物资交流,小街居委会工作人员赵兴告诉记者,“由于耕地不多,早在农耕时代,小街镇便开始向周遭输送农具,离此地不远的四营煤矿曾是锻造金属所需之燃料供给地。”进入工业时代,小街人从在自家小作坊里制作小五金配件,逐步发展到可以接单通讯铁塔和线路的标准件以及矿山机械配件,如今小街镇甚至成立了民营企业工业园,能生产像汽车配件这种要求很高的汽配产品,甚至是高铁工程的五金配件。

整个小街镇的经济业态较为丰富,这其中就包括生产传统手作大香的农户,其产品的优点是用料实在、纯手工制成;缺点是产量不高,没有成立村集体经济注册自有品牌,在工业时代处于市场竞争的低点。“在农村,一旦一个活计不赚钱,农民就不会有热情去做了。要想办法让大香的手工制作传承下去。”朱玲芳说。

村头、小院随处可见正在晾晒的小香
 

传统手艺如何焕发生机?

目前做大香的农户虽然不足60户,他们依然是阿古龙村委会大甸心村小组留守村庄里的主要力量。据阿古龙村党总支副书记王二平介绍,大甸心村小组总共300多户人家,人口在1300人左右,耕地只有500亩,人均只2分5左右的耕地,“人多地少,在小街镇村委会里是土地较少的村子。村子主要靠手工业,一部分村民做大香,大部分村民在外面开挖机、打工、办铁件厂、开公司……”“土地全部流转,种大棚蔬菜。老人比较多,常年住在村里的不到总人数的一半。”

“阿古龙做大香最兴盛的时候,有上百户人家,我家也做大香、小香。”留守村庄的手艺人靠着做大香盖起了新房,照顾老人,抚育小孩,保有村庄活力,“清明节前期,是小香的销售旺季,家家户户起早贪黑地赶工。”王二平说。

做香人常年辛劳,如今市场发生了变化,面临机器香带来的新挑战,该怎样改变现状,获得更好的收益?村民们也在积极讨论。技术达人王进文去年曾多次去昆明观音山附近的机械加工厂看设备,“想做做机器香,机器香产量多、速度快,1个月干5天就够了。”王进文说。“机械化做虽然产量高、价格低,但是设备贵啊。”王二平立刻提醒他注意利弊,“而且只能做竹子秆的,不能做葵花秆的,葵花秆有弯曲的地方可以用手工找平,机器就不能。”

王进文去看的制香机器要28000元,价格倒不是太贵,但葵花秆香能完全烧掉。考虑到做机器香,自家工艺会发生很大改变,王进文很纠结。最近又有人找到他,想定制一支高9米的大香,“这种订单只能手工做,时间怕是要花1年,费工费时,价格没办法压下来。”

对于能否将全体农户集合起来,注册自己的品牌,以村集体的名义注册公司直接售卖,王二平也表示了目前面临的困难,“农户们以前都是单干,各家有各家的客户,如果成立集体经济,那就要统一价格统一销售,怕大家不习惯。单个农户转变为集体经济最需要的是大家有共识,有契约精神。”王二平说,村集体经济是发展方向,以后是要试试的。

进行产业升级、统一注册商标、成立村集体经济、走数字化电子商务之路,这些都是阿古龙大甸心村制香村民可以选择的道路。自2016年,嵩明被列入“昆明市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名单以来,县政府曾专门针对村庄组织“百村电商”培训活动,对全县各镇(街道)、园区133个村委会、社区电商网点工作人员进行电商专业知识培训。来自嵩阳街道杨桥社区的绣娘高红香,就是通过互联网成功地把手工绣花鞋卖到全国各地。

来自今年天猫年货节的销售数据显示,传统老字号商品在天猫上的销量同比平均增长300%——传统销售一经现代化改造,老手艺的生命力便会在工业时代里找到自己的客户群。因此,无论是嵩明的手工大香,还是刺绣、乌铜走银、扎染等滇中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都不能只有情怀、只是传统,还应主动顺应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趋势去尝试创新。

记者 马逢萃/文 周凡/摄

 

责任编辑: 王胤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