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的绣线,把刀向梅拉回了家乡,重新拾起了绣花针,她开始像祖辈一样,用织机和针线描画自己的花样年华,很快她就掌握了十多种技法。刀向梅告诉记者:“母亲和奶奶11、12岁就能独立绣花,她们那辈人都是自己织土布、绣花,只是为自己穿得更好看点。现在她们的手艺却能变成商品,母亲绣的一块背兜就能卖到三五百元,经常有外地的客人找到家里来拿土布和刺绣。母亲三个月就能做一件精致的外衣,每逢戛洒举办汤锅节、沐浴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当地妇女们就带着自己的绣品去卖;而新平刺绣协会统一订制的绣品,还远销新加坡、香港等地。”
性格开朗、活泼美丽的刀向梅,不仅刺绣做得好,更擅长推介本民族的文化与历史。2012年,刀向梅被推选担任协会副会长,她一边专心刺绣,一边带领协会会员研发新产品。据刀向梅介绍,协会在各界支持下,不仅是花腰傣传统文化开发、保护、传承的载体和依托,更致力开发少数民族旅游和文化产业,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新模式。在20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Award)评选活动中,新平花腰傣手工艺品开发协会选送的手工抱枕和餐具系列2件产品获得认证,为打开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刺绣为花腰傣服饰文化锦上添花。刀向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生活场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刺绣技艺通过女子灵巧的手指展现在衣裙上,而小卜少的“美丽的情思”也是通过精美的针线传达;傣家女子身着自己做出的彩衣与心爱的人约会在大青树下,款款而来、婷婷玉立,摇曳的裙裾飞舞旋动,花腰带如彩虹般艳丽……“在村里,不少奶奶辈的老人们至今一直守着简陋的织布机,织出绚丽多彩的土布;绣娘们手把手教女儿刺绣,为女儿缝制新嫁衣。花腰傣传统的刺绣手艺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