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南、怒江……高黎贡山、石月亮…… "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我是中国人,我家住在云南省怒江州……我们正在进行脱贫攻坚……”跟随“老师”的发音,一组组词汇,一个个句子,从傈僳族群众的口中大声念出来,发音由模糊过度到清晰,朗读由混乱规整到齐声。念读间,“教室”里偶尔传出欢快而又自信的笑声。
这是云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驻泸水市新建村扶贫工作队为少数民族党员、群众开设的普通话课程第一节课的场景之一。4月26日下午,在新建村党总支组织的党员活动结束后,该工作队抽调的普通话代课教师走进党员活动室,向100多名党员和闻讯赶来的傈僳族群众教授普通话课程。
这是一门专为新建村少数民族党员和群众开设的培训课。新建村坐落在怒江大峡谷入口处,处在怒江、大理和保山三个州市交汇前沿,生活着各族群众5170多位。长期以来,由于受教育年限较短、文化程度较低、讲不清普通话等因素制约,该村各族群众很难走得出峡谷去与外界各民族兄弟交往交流。如今,在少数民族群众占比达93%,傈僳族群众超过4700人的新建村,人们在生产劳作、交易交流时,除了能够用当地傈僳族语言文字表达外,绝大多数人不能顺畅地使用国家普通语言文字来表达。
今年3月,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驻村工作队留意到新建村群众的这一“短板”,认为应该利用好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于是,工作队向云南省语言文字工作文员会办公室求援,协调到由省语言文字工作文员会组织编写、审定,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专用教材,并经党总支会议讨论,制订了《泸水市上江镇新建村普通话培训方案》,决定用较长一段时间,引导、组织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都来轮流接受免费培训,争取人人都能讲好普通话。4月26日这天,新建村的普通话培训开课了,揣着新奇而又羞涩的心,不少群众主动走进了教室,坐到党员同志身边,将100多平方米的“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这是一件不容易做好事。当前,我国尚有约4亿的人只能听懂普通话,难以用普通话作双向交流。特别是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怒江州,说好普通话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决定花大力气来做好这个培训。”开课当天,教育厅派来的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刘昊真诚地说。
云南网记者 马玉龙 通讯员 邓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