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家民族文化宫序厅里,安放着一面主题为《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大型银雕屏风。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它作为北京展览馆“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的重量级展出作品,获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高度赞誉。
这面大型银雕屏风,由我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的白族银器制作代表性传承人寸发标率团队设计创作而成。5月6日下午,我们来到被誉为“银都水乡”的白族村落新华村,寻访寸发标,寻访大型银雕屏风诞生的故事。
创作缘起
叮叮当当的小锤声不绝于耳,清澈见底的泉水在“白墙青瓦水墨画,门楼照壁雕花窗”的白族民居前潺潺流淌,房前专注敲打的身影点缀其间,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恍惚中,我们来到了寸发标的家。
得知我们的来意,寸发标直奔主题,带领我们走进了家里的代表作品陈列室。在一幅不起眼的竖轴挂图上,我们觅到了银雕屏风的图片资料。
寸发标介绍,屏风设计为单扇插屏,插屏通体为银质,长为480厘米,高为210厘米,纯银重量582.173千克,制作以新华村传统银器制作工艺为基础,汇集微雕、镂雕、浮雕、圆雕等多种传统民间银雕艺术。屏风外框和基座采用优质红木雕刻而成。屏风设计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塑造了我国56个民族的112名中华儿女欢聚天安门的大型场景,并以中国代表性的壮美山川和人文景观为背景,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去年9月1日,国家民委在民族文化宫组织召开了审查会,专家组认为屏风设计主题鲜明、构图饱满,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用料考究,是一件集中展示民间传统技艺的好作品,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工程。”寸发标说。
“王正伟副主席当年就是在这个陈列室里交给我们这个任务的。”寸发标说。
2013年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原主任王正伟一行考察新华村,对这里白族银器制作的悠久历史、精湛技艺、庞大的专业队伍惊叹不已。看过寸发标设计创作的各种精美绝伦的手工银器作品后,他当场交给新华村银器制作领军人物寸发标一项重任——设计制作一件表现中华民族团结和谐、国家繁荣昌盛为主题的银雕作品。寸发标为此兴奋得好几天睡不着。最终他决定,设计创作一面56个民族共聚一堂的“全家福”大型银雕屏风。
新华村银器制作多以首饰、生活器皿为主,缺乏加工大型银器的经验,更鲜少接触人物雕刻。而银雕屏风主体却是众多的人物雕刻,并需要采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其挑战可想而知。有人善意地劝寸发标,此事风险太大、成本太高,还是想办法推掉。“可我特别想做这件事,我内心深处好像有一种说不清楚但特别强烈的感受需要表达。”寸发标眼神热烈。
灵感源泉
寸发标很小的时候,新华村也被叫做“寡妇村”,因为村里的男人都背井离乡了,他们在外面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靠帮人加工金银首饰来养家糊口,经常一走就是几个月,寸发标也是其中一员。
“从16岁开始挑着担子外出讨生活,我到过很多民族地区,接触过很多民族同胞,特别能体会到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亲如一家的关系,特别能感受到民族地区和民族同胞生活沧海桑田、旧貌新颜的巨大发展变化。”寸发标说。
创作银雕屏风作品的日子里,那些被淹没在岁月河流中的面孔又清晰地浮现在他的眼前:饥肠辘辘、疲惫不堪时招呼他们留宿用餐的哈尼族老爷爷,让女儿认他这个小银匠做干爹的瑶族大姐,让他懂得要怀着敬畏之心设计制作佛事用品的藏族信众,还有很早便过世但微笑面庞一直刻在他脑海中的白族母亲……
设计创作银雕屏风的过程中,寸发标和团队人员又有针对性地走访了国内很多民族地方,观察记录各个民族的服饰、神态、风俗,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这些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寸发标更多的设计灵感和更强烈的情感表达还是来自对家乡的感知:
在各级党委、政府关怀支持下,新华村这个白族村寨从昔日的“寡妇村”变为繁荣昌盛的“中国银都”,成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
鹤庆县共有25个民族,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推动党和国家民族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大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持力度,民族同胞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是这里民族工作的最好写照。这里几个民族组成一个家庭的情况比比皆是,这里还有全国闻名的民族团结进步“郑家庄”样本。
云南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特有民族、跨境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边疆省份,这里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民族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如今又在全力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寸发标说:“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员,我想通过这面屏风,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真切地表达出来,把自己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和美好祝愿表达出来。”
寸发标原打算花两年时间完成这件作品,因为太精心,最终却花了4年多时间。就在大型银雕屏风作品完成不久,他得到消息:这面屏风要作为展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就的代表作,参加“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银雕屏风亮相展会后,获得赞扬声一片。有人赞叹屏风构思巧妙,有人赞叹创作者技艺超群,更多的人则是说,从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休戚与共、亲如一家、携手共圆中国梦的精神风貌。
“这是我最好的作品,因为,它表达出了我的心声。”寸发标说。
(记者 程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