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麟 画
编者按
5月18日,昆明老街核心保护区正式开街,昆明人熟悉的景星街、甬道街和云瑞公园经过修缮后重新开放。作为曾经昆明市井文化的缩影,修复十年重新开放的昆明老街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城市人文历史街区的开发与文化传承应当如何来平衡?复兴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对于城市的价值何在?本期圆桌论坛,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些话题。
聆听古与今的呼应
朱婧
昆明老街核心区,东起正义路、西至五一路、南起景星街、北至人民中路。从明清时期开始成为昆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变迁,老街区成为当地人购置生活杂货、逛街休闲的去处,街区里花鸟鱼虫、文物古玩、旧书旧货,街区内存留了大量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是昆明市内仅剩的保持完整的成片历史风貌街区。站在正义馆四楼俯瞰街区,灰色屋顶、连片的古建筑、游人如织,历史风貌犹存;置身于老街里,又可见时尚的门面、本地特色小吃、各类商铺,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古与今,悄然融合一体。
值得肯定的是,昆明老街在保护与开发中,重视对传统文化建筑和文化元素的保留,先后完成了聂耳故居、马家大院、福春恒商号旧址、傅氏宅院、同庆丰、酒杯楼等文保单位和挂牌保护建筑的修缮工作,打造了与原来风貌相关的特色项目,营造了文化旅游休闲的氛围。这样的氛围,是靠历史元素与现代方式的融合实现的。
这里的历史街巷曾经网罗人们的衣食住行,如今它们是古建筑,以宁静雅致的姿态诉说着几百年来人们的生活日常,人来人往,遛鸟逛街,购置物品;时境变迁,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可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和追问从未停止。昆明老街核心区把历史文化元素保留了下来,满足了现代人对历史原貌的好奇与探索;在老街的开发中延续原来小街小巷的结构,人文历史和现代生活就地融合,让人们在街巷中行走中体会历史的风貌,感受老昆明的生活氛围。这样的尝试,是值得期待和关注的。
如今,各个城市的商业街区、步行街区在不断尝试找到商业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平衡。一味地仿古,难免走向同质化,新建商业中心,又难以兼顾文化古味。于是一些开发商回过神来,老街里的古建筑怎么活起来,不是单纯靠文化表象、让古楼立在那里就能展现的,商业开发怎么成功,不是靠招商引资拆旧建新实现的。古与今的呼应,单纯靠建筑,喊个文化名头是行不通的,必须要靠规划设计营造文化氛围,通过保留旧址古建等历史元素,打造适宜步行的街区小巷等空间设计,让人们穿梭于街区时不经意就看到古老的建筑,更加具体、更加深刻地体味历史、感受文化,才能聚集人气,凸显特色。
当历史元素与现代生活方式实现融合,当人们重新聚拢在这里聆听古与今的呼应,那么街区自然就更有名气,也才会更聚人气。
激活街区文化记忆
刘薇薇
5月18日,昆明老街核心保护区正式开街。置身于修复后的街道,发现宽敞整洁了不少,过去的危房得到了妥善修复和改造,时不时穿梭而过的黄包车,阁楼上若有似物的革命标语,提着菜篮转入巷道深处的居民……旧时光与新生命的结合,古老与现代的碰撞,儿时对市井生活的记忆,突然间立体且丰满起来。
当下轰轰烈烈的大拆大建,也在无形之中消减了一路走来的文化记忆。城里的“乡愁”难寻,人们便“礼失求诸野”,纷纷涌向乡村去寻找根源性的文化与情怀、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可现实是,当下连不少乡村也变得岌岌可危。
事实上,时间的遗存,不管是城市或是乡村,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这种遗存可以是有形的,如建筑,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生活的痕迹。这让我想到家乡楚雄,也许是很久没有回家的缘故,某天回去,路过曾经的老城西市区,突然发现:一片老城区已经全部拆为平地,那些售卖字画的店铺、飘出炸油条味道的街巷、穿着白背心逗鸟喝茶的老人,和着从小一直吃惯的牛肉米线店,再难觅迹。或许不久的将来,这里会复刻出一个崭新的历史风貌街区,但那些曾经写满了几代人离愁别恨的砖瓦,记忆深处的人情味、烟火气,又将去哪里寻找呢?
中国首个获得“建筑学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王澍在杭州改造“南宋御街”项目时,就有人说,这条老街就是一堆“大破烂”,言下之意,是其应和多数中国的旧城改造一样,全部拆了重建。但王澍却站出来慷慨陈词:“这条看似破烂的街道,恰是杭州最有灵魂的部分,是杭州城市复兴的开端。”因此,在进行老街改造之前,王澍面对找上门来的政府提了六个条件:第一,半年时间做深入调研;第二,坚决不做强制拆迁,保持足够数量的原住民;第三,不做假古董;第四,不做街面的一层皮,要做有纵深的街区;第五,用新的小建筑系统将街道缩减到原来12米的宽度;最后一条,只做1公里的示范。而今漫步在杭州的河坊街和南宋御街,不仅可以看到完好保存的建筑群、考古发现的不同历史时期道路遗迹,还可以从御街陈列馆了解街巷的前世与今生。
事实上,昆明老城也曾经有“三坊十八铺”或“三坊二十四铺”之说,“坊”指的是街区,“铺”指的是驿站。“三坊”的“崇政坊”“报功坊”和“世恩坊”现在都见不到了,“十八铺”的云津铺、三义铺、鱼课司铺、碧鸡铺等等,现在也成为了书本上的概念坐标,年轻一辈的昆明人估计并不了解。逐步复兴的“昆明老街”范围或许无法囊括并再现过去那些街、坊、巷、铺的荣光,但我们至少应该有一个共识: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昆明,对自身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应该是一个逐步延伸、动态铺展的过程,除了复兴形式上的面貌之外,我们还应复兴其精神文化层面的面貌,通过梳理尘封的史料,恢复曾经的文化坐标,保护活态的文化,激活街巷的生机,赋予各种沉睡的历史遗存予新的生命。如此,才能避免城市陷入“千城一面”的泥沼,让有故事的街巷与人群,深深地住进我们的记忆里,而不是沦为时间里的一捧流沙。
发掘亮点讲好故事
易晖
日前,被称为昆明老街的核心保护区正式开街,该保护区主要指昆明文明街历史街区。根据相关规划,其范围大致为南接景星街,北临人民中路,东起正义路,西至云瑞西路、市府东街的200亩地块。在昆明主城区内,昆明老街所占的面积并不大,但街区内存留了大量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是昆明市内仅剩的成片保持完整的历史风貌街区。要感受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感,不能不走进昆明老街。
业内人士有意将昆明老街打造成为城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休闲地之一,这完全靠谱。在千城一面的当下,一座城市最吸引游客和安放乡愁的的地方还是老街、老城区,例如重庆的磁器口、上海的外滩、广州的恩宁路和十三行路等,有上百年积淀的文化精华、世事沧桑,与熟悉的现代景观形成强烈反差。然而,要让本地人和外地人都爱上老街,除了对区域内景观设施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外,我们似乎还需要深入发掘亮点、讲好故事。
目前,昆明老街内的甬道街因为有聂耳故居,成为故事最集中的地方,关于聂耳生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十分引人注目。关于钱王街、马家大院也有一些介绍出现在门牌中。但在我看来,还做得不够到位,目前尚缺关于昆明老街的导游图和旅游配套书,不仅外地游客对昆明老街的历史难以透视,就连本地人也大都一知半解。
我想,将老街故事进行系统整理毕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对老街主要建筑进行简单的文字介绍是可以提速的。比如,随着昆明老街正式开街,经过修复的昆明文庙也重新开放,但近日我走访昆明文庙时发现其中“有庙缺文”,进门处倒有一块老旧的文字介绍牌,内容却有待更新,对于修复文庙的历史过程特别应该讲清楚。昆明文庙曾有一段沉痛的往事:文庙魁星阁曾于1941年1月展出了被我国军队击落的一架日机。日军闻讯后,于1月29日派机群来袭,大成殿、大成门、桂香阁、尊经阁、明伦堂同时被炸毁,崇圣殿与仓圣殿被炸去一半。此次对文庙的维修涉及对日机炸毁部分建筑的重建,应立碑记录这段历史,让文庙成为承载传统文化与抗战文化的大课堂。
如果每一座昆明老街建筑都能讲述丰富多彩的乡愁故事,以老街为核心的城市旅游,必定不会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