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寸莲正在织布。云南民族村供图
5月15日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表彰大会隆重表彰了1000户全国五好家庭。昆明市6户家庭榜上有名,其中就包括3代人守护民族文化传承梦、被誉为独龙族传统民族文化“活化石”的董寸莲家庭。5月18日,记者来到云南民族村,近距离了解董寸莲家庭守护民族文化传承梦的故事。
“你们好,欢迎进来了解参观!”每天,坐在独龙族村寨火塘边的董寸莲,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这句话。她是独龙族最后一位文面女,脸上有着独龙族即将消失的文面文化。她向年轻人传授、向游客展示的独龙毯编织技艺,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一绝。
13岁时,按照独龙族习俗,她被母亲带去文面,在她之后,再没有独龙族女子文面。43岁时,她以民间手工艺人的身份受邀走出大山,让外界认识独龙族文化。53岁时,她带着20岁的小儿子来到云南民族村独龙族村寨,传授展示独龙毯的编织技艺,向游客展示独龙人的生活、劳作、历史,把民族文化“活化石”的效用发挥到极致。58岁时,小儿子与在民族村工作时认识的独龙族姑娘结了婚;62岁时,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民族代表,她为总书记献上了独龙族的感恩歌;63岁时,她参加了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开幕式,再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这就是云南民族村的董寸莲。如今,她和儿子、儿媳还有孙子一起生活在云南民族村,全家人为宣传独龙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而默默奉献着。
“母亲很注重独龙族文化的传承,在我们小的时候就给我们讲述传统习俗、禁忌,以及一些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从方方面面将民族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如今我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也让她感到很欣慰。”董寸莲的儿子熊文华自2006年来到云南民族村后,已经在这里娶妻生子,并成为独龙族村寨的领班。而他没有演出的时候,就坐在母亲身边,为不太会说普通话的她当翻译。
“虽然董阿姨很不会说普通话,但每当我带着游客来到独龙族村寨的时候,她总会笑着说‘你们好’‘我很好’‘欢迎进来参观’等话语,简单却不失优雅。”云南民族村景区讲解员刘艳秋敬重董寸莲的朴实与真诚,更震撼于她对民族手工文化的用心与执着。
“董寸莲阿姨一家只是云南民族村积极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整个景区内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云南民族村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基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云南民族村将持续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加强各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社会文化风情。
记者 缪亚平 (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