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的曲靖师宗竹基小镇,顺发铸锅厂将我们几个摄影爱好者牵引,走进了滚烫生活的深处,一个在百度上没法搜索的小作坊——在这里,我们找到了铁质的生活构图。
铸锅者一天的生活都与铁相伴,他们似乎自己就是一个盛满生活的人。
这是一个有着近30年铸锅传统的手工作坊。镜头所及之处,都是鲜活生命与基层生活的写真,带着一丝疼痛,那是赤铁淬火般的骤然。从深沉的睡梦中醒来,男人徒步到锅厂,开始一天的工作。他要在12个小时内挣够这一天一家人的生活期望。170多口锅,就这样在他们的双手里流水线循复生产。锅厂道具简单,杂陈的工具间隙中,有一个略微破旧的沙发,那是午后3点最奢侈的安享,是他力量的加油站。较之,一口锅除了可以熬制生活的养生高汤与佳肴,在铸锅作坊里,它还盛放疲惫。七尺男儿,蜷缩于冷却后的锅边,兴许他的梦会沸腾,这也是一种生活的别样创意,就地取材原本就是智慧的本意。累了,在作坊一隅稍稍小憩,吸一袋水烟筒,精神可以得到暂时的犒劳,也可以让坚持和动力如烟升腾。至于一日三餐,都删繁就简了,正午一顿路边的集体餐食——一碗干萝卜汤、一份泡椒、一碗老腊肉,就是一天的力量积攒。
他们在锅厂里铸锅,也生产火炉,大大小小,类别各异,整合起来,生活被契合得严丝合缝。每一个配件的生成,都有特殊的工序,它们有既定的秘方,各自按部就班。每铸器一件,都在慰籍制器之人:生活不仅有艰辛,还有诗和远方。
每舀起一桶3000多度的铁水,铸锅者就构思了一口浑圆的铁锅,他们心中有数,手下有形。火红的圆面正一步步走向立体,足以勾勒味道。
女人的参与,让锅多了一个性别,她们的柔弱已经被生活挤干,变成另一个符号:铁。但她们的心依然柔软,自制的锅,自家炒菜,喂养一家人的幸福。额头的汗水和满身的铁灰也掩盖不了母性的真相,她们以铸铁来铸就明天。周而复始。
云南网通讯员 杨云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