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主动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绿色发展点亮彩云南
2018-05-26 07:46:10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天蓝、山绿、水清是普洱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这也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生动缩影。云南是长江经济带11省市之一,抓好生态保护和修复,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具有关键作用。

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已成为云南干部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共识。

五月骄阳下,“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大型采访活动走进普洱、禄劝等地,记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动实践,探访“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措施办法。

“共抓大保护”的行动自觉

来到普洱太阳河生态保护区,白颊长臂猿在林间跳来荡去,小熊猫欢快地嬉戏打闹;错落有致的生态茶园里,不施化肥的茶树生机勃勃。

在这片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生态绿洲——普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4.5万平方公里的普洱,分布着16个自然保护区,保存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物种,森林覆盖率高达68.83%。立足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和市场需求,普洱市推动绿色农业生态化、绿色工业可循环、绿色服务业可持续、全社会绿色发展普及化,优化空间格局、发展绿色产业,努力实现生态能保护、经济能发展、百姓能致富,走出了一条独具普洱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

放眼三迤大地,全省上下认真按照《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实施细则》,出台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与川、黔、渝加强全面合作,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担起“上游责任”,全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已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云南实施规划》提出了云南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目标、方向、思路和重点,为全省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构建金沙江对内合作经济带,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实现联动发展。

“点绿成金”的绿色探索

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在云南境内绵延1560公里,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近一半,流域森林覆盖率达56.7%,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守护好座座青山,送出一江碧水,是云南义不容辞的责任。主动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

位于滇中北部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隔金沙江与四川省会理县相望,是由滇入川的“北大门”。金沙江从这里蜿蜒穿过,普渡河、掌鸠河、洗马河纵贯境内,最后汇入金沙江流入长江,禄劝因此被誉为“三水一江地”。丰富的水资源,也让其成为昆明主城最重要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之一。

金沙江流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禄劝县的必由之路。翠华镇农民许开顺种板栗已有23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他种植的100多亩板栗树亩产500多公斤板栗,年收入可达50多万元。“一颗颗小小的板栗让我获得了很大的收益,今后还要继续提高板栗质量,让板栗带动全村人致富奔小康。”许开顺说。

近年来,禄劝县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依托良好的资源环境优势,坚持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并举,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已成功创建云南省生态文明县,全县186个行政村中有177个被命名为市级生态村。禄劝将生态农业、生物医药、健康养生、旅游文化等作为主导特色产业,巩固提升粮、烟、畜、林、果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金沙江沿岸实施石漠化治理和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引导推广花椒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在保持水土的同时当地群众也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普洱茶、咖啡、石斛号称“普洱三宝”,立足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和市场需求,普洱市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科学开发利用中促进更好地保护,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大健康产业品牌。建成生态茶园165万亩、生态咖啡园79万亩、生物药38万亩,成为全球最大的普洱茶基地,全国咖啡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中国咖啡之都”。

在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现代工艺让茶精华变“茶珍”,处理后的废水用于绿化浇灌,茶渣被制成有机肥,绿色生产方式真正让资源循环起来;在斛哥庄园,“仙草”石斛等中药材采取林下种植,长势喜人,加工后制成多种产品远销香港和东南亚国家,在绿色生态的保护与开发中实现了资源变资产。

前赴后继的绿色传承

宁洱县同心镇那柯里村,这个曾经的茶马古道驿站,与昆曼国际大通道隔河相望的少数民族村落,被视作是“一个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如今10年过去,那柯里的变化翻天覆地。沿着茶马古道的青石板路,走进百年荣发马店、那柯里风雨桥,可遥想当年茶马古道的繁荣。宽敞整洁的村内道路,古朴简洁的少数民族屋舍,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每逢节假日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

那柯里以“生态立村,绿色发展”为理念,将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将乡村振兴与旅游业发展相融合,大力实施地震恢复重建、传统村落保护等工程,致力于打造特色更加突出、环境更加优美、内涵更加丰富的最美休闲乡村。如今,已建成河道自然景观、古道陈列馆等17个旅游景点,开办农家乐20余家,人均收入比以前翻了几倍,乡村旅游收入超过一半。良好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正成为村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不止在那柯里,普洱市思茅区时木茶厂三代茶人的坚守,演绎出绿色生态发展新传奇。

85岁的“大国茶匠”肖时英每天与茶树打交道,见到记者说得最多的就是生态。“立体就是利用空间,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增加收益。生态就是不依赖农药和化肥,通过改善生态条件、改良土壤等方式来达到绿色发展。”肖时英介绍起立体种植滔滔不绝。

20多年前,退休的肖时英开始了茶树生态种植的探索。他首创的新型“立体生态茶园”生产模式,有效解决了茶叶“丰产不丰收”、土地利用率不高等难题,使茶叶产量提高了近一倍,被称为“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之父”“台地茶之父”。目前该模式已在全省推广应用229.66万亩。“看到爷爷几十年如一日研究茶叶和为生态环保事业亲力亲为,我被深深地感动,今后将努力将茶人精神传递下去。”肖时英18岁的孙子肖洒说。

记者 段晓瑞 胡晓蓉

责任编辑: 杨倩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