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盘龙“微改造”让老旧小区“逆生长”
2018-05-28 07:24:03   来源:昆明日报
分享至:

  王旗营小区新铺沥青路面,车辆停放整齐。

  “微改造”后,王旗营小区绿化提升了。盘龙区城市更新改造局供图

  清晨,温暖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王旗营小区刚粉刷过的墙壁上;新铺设的柏油路面和新划线的停车位,为消防安全通道让出了位置;花坛内,新栽下的黄冠菊也悄悄开放;无论大街还是小巷都变得整洁干净。不仅如此,每栋单元门前,新安装的人脸识别系统,让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大提升。

  已经在这居住了近20年的杨绍权老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生活在这里真的很幸福。”

  这,仅只是盘龙区推进城市更新“微改造”的一个缩影。

  何谓“微改造”?是指在维持现存建设格局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对建筑面貌和功能进行更新的方式。

  在机械的轰鸣声中,昆明正式进入城市改造时代,但这样的改造,已从过去单一的拆除重建模式,变更为拆除重建、“微改造”等模式进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盘龙区先后出台了《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和《盘龙区城市更新“微改造”三年行动计划》。

  近年来,经过盘龙区委、区政府及相关委办局的不懈努力,盘龙区“微改造”工作不断喜获成效。随着“微改造”项目一棒一棒有序接力,一项项民心工程竣工,“微改造”正让盘龙区多个老旧小区脱胎换骨,彻底告别了“脏乱差”,重展宜居新貌。

  王旗营“微改造” 改出宜居新居

  建于1992年的联盟街道办事处王旗营小区是一个半开放式的老旧小区。多年来,由于小区建设年代久远且外来租住户多,加之物业管理不到位,小区内“开墙打洞”“脏乱差”等现象日渐突出。

  今年1月10日,王旗营小区“微改造”工作正式启动。面对这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居住人口达到3000多户的老旧小区,“微改造”的工程面积庞大,而且“脏乱差”问题突出,许多人都对项目的推进和何时能完工产生了怀疑。

  杨绍权老人回忆,4个月前,这里还是这样一番模样:小区内电力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等“三线”如蜘蛛网般纵横交错,破损不堪的水泥路被乱停乱放的车辆压得凹凸不平,一楼住改商现象严重,小区高层住户的房屋质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每当谈论起小区环境,居民们总有数不完的“缺点”。

  为彻底改善王旗营小区环境,提升小区居民幸福感,今年1月,盘龙区共投资900余万元,启动了王旗营小区“微改造”工作。主要对小区道路、垃圾回收、电动车停放、景观节点、排水管网及“三线”规范等方面进行改造。

  经过4个月的努力,盘龙区共整治王旗营小区内139户住改商、开墙打洞商户;拆除住改商铺面雨棚100处,拆除违章门头广告牌、楼梯等1124平方米,砌墙166立方米;安装窗户860平方米,安装防盗笼801平方米;将原有的临违建筑拆除后,建成宽敞平整的人行道。

  不仅如此,为了提升老旧小区硬件环境,针对小区道路破损、车辆乱停乱放、没有消防救援通道等造成居民出行难的问题,铺设了人行地砖5934平方米、沥青6784平方米,安装了46套出入管理系统,划设停车泊位128个,划道路交通线3800米,对出入车辆实施有效管理。

  同时,针对小区停车位严重不足问题,联盟街道办事处协调万宏国际小区地下空闲停车位,供王旗营小区居民有偿使用,解决停车难问题。针对小区外观线路零乱、排水排污管网堵塞、公共设施破损、绿化缺失等环境问题,通过开展小区水沟清淤、拆除私搭乱建,清理雨污管网、修复小区绿化带,拆除垃圾房、投放垃圾桶等措施,为居民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

  如今走进王旗营小区,粉刷一新的楼房让人仿佛步入了某个新小区;小区内;纳凉的老人们在开心地聊着天;由于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许多老年人聚在一起打牌聊天十分惬意……

  今年71岁的李阿姨,是王旗营小区的第一批住户。对于小区改变,她最有发言权。自从小区环境变好后,每天晚饭过后,她总是忍不住要喊上老伴去楼下绕着小区散散步。她说:“以前,一到傍晚,一楼住改商开餐馆的商户都把桌子、椅子摆到人行道上,想散步都没有地方。现在,小区环境好,没有了占道经营的商铺,更没有踩着油腻腻的道路,整个人的心情都变好了。”

  三分建七分管 基层治理“微突破”

  对于“微改造”,联盟街道办事处主任槐永纲最担心的是一阵风——“新鲜一阵子,过一两年又‘涛声依旧’了”。

  基层治理三分建七分管,“微改造”除了“物理变化”,管理上的“化学变化”也考验城市治理。

  槐永纲称,以联盟街道为例,街道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着眼于解决流动人口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以服务为基础,以引导合理有序流动、维护社会稳定为主线,不断强化街道、社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

  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联盟街道制定了以“街道领导、综治牵头、公安为主、各方参与、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把其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坚持热情服务与依法管理相结合,善待弱势群体与保护公众合法权益相结合,使街道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法治化、社会化、规范化。

  此外,以抓“服务”为宗旨,街道多部门坚持按照“共聚一地、共建家园、共保平安、共创繁荣”的指导思想,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公安机关更新执法观念,改进执法方式,对暂住人口、房屋出租户的管理手续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对外来人员坚持平等化、亲情化和人性化管理。社区民警以入户调查、安全检查、发放宣传手册等为手段,开展治安防范宣传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不法侵害;由街道办牵头,以基层公安派出所为主力,充分发挥治保、调解、治安联防等基层组织的作用,以“十户联防”活动加强各社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使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中来。

  以增强归属感为主旨,营造和谐氛围。为改善流动人口就业环境,大力推行亲情化管理与服务,增强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认同感、归属感,营造共居一地、共保安宁、共创繁荣的和谐氛围。

  对于“微改造”后的基层治理,盘龙区专门提出,要根据提升整治与后期管理并行并重的工作思路,结合昆明市住宅小区管理经验,借鉴上海、成都等城市管理模式,研究城中村“微改造”管理方式,将硬件提升与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增强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维护的主体责任意识,确保城市更新“微改造”管理逐步向规范住宅小区靠拢。

  统筹实施 不搞大拆大建

  王旗营的“靓丽转身”只是盘龙区城市更新“微改造”的一个缩影。

  盘龙区城市更新改造局局长姜建文介绍,为落实市委安排的主城区城中村、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根据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和相关要求,结合盘龙区城市更新改造的实际,盘龙区出台了《盘龙区城市更新“微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从2016年起,先后对小庄村、司家营新村和茨坝新村3个城中村进行“微改造”;并在2017年至2018年期间,启动了鞍座厂宿舍、石油公司宿舍等多个老旧小区的“微改造”工作。

  在改造中,盘龙区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实施”的原则,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领导多次现场会办、督促,实行区、街道、社区、村组四级联动,按照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宣传、统一标准“四个统一”的办法加以推进,形成了上下互动、有效协调、多方合力、整体推进的工作体系,确保了工作落实。

  3年来,经过盘龙区委、区政府及相关委办局的不懈努力,盘龙区“微改造”工作不断喜获成效。随着“微改造”项目一棒一棒有序接力,一项项民心工程竣工,“微改造”正让盘龙区多个老旧小区脱胎换骨,彻底告别了“脏乱差”,重展宜居新貌。

  从2016年起,盘龙区先后对小庄村、司家营新村和茨坝新村3个城中村进行“微改造”。2017年,对文汇路街区、桃源街28号老旧小区等多个项目开展整治。结合“创文”工作,共对辖区内约374个老旧小区开展“微改造”整治工作。今年,盘龙区更提出围绕“建筑立面风貌、环境提升、道路整治、管线入地、完善设施、车辆停放、排水管网”等方面对老旧小区的多个细节进行提升改造。

  如今,在对老旧小区改造上盘龙区有三大转变:从过去的“大拆大建”到“渐进式微更新改造”,从“单纯的物理改造”到“强调城市建设中的有机更新、保护和传承”,从“强调经济效益”到“注重社会综合效益和长远利益的实现”。

  盘龙区在城市更新“微改造”上,实现了从面上改造到里子精细化改造的转变,让每一个“微改造”项目,都既有“面子”也有“里子”。也正是这种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工作要求和态度,让盘龙区“微改造”工作在3年后的今天,能够交出了一份令人欣慰和满意的成绩单。

  毗邻龙泉古镇的司家营新村,由于其独有的人文历史底蕴,被打造成生态人文村落;原先基础设施滞后的茨坝新村,通过“微改造”被打造成宜居新村;小庄村及文汇路“微改造”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现代城市社区和规范化城市街区。

  随着“微改造”工作稳步推进,盘龙区的人居环境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居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记者 雷晴 陈姝羽

责任编辑: 李享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