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5月28日电(韩文萍)在昆明,无论是当地市民,还是外地来的游客,很多人都会到滇池畔转上一转。或是乘船游览,或是沿着大坝散步,如果是冬天,还可以喂喂红嘴鸥。
这是滇池如今的样子。然而,不了解滇池的人不会知道,三十多年前,滇池由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逐渐沦为一个散发恶臭的湖泊,水质也由清澈见底逐渐恶化为劣Ⅴ类。值得欣慰的是,多年来国家、云南省、昆明市都高度重视滇池治理工作,综合施策,久久为功,滇池这颗“高原明珠”正逐渐重焕光彩。
渔舟唱晚 方学东 摄
科学治理 久久为功
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古滇文化,赋予了昆明舒适宜人的气候和独具魅力的湖光山色,是昆明宝贵的资源和靓丽的名片。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工业粗放发展和城市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影响,滇池水质逐步富营养化,降为劣Ⅴ类,成为我国污染最重的湖泊之一。
面对滇池治理这一难题,从“九五”以来,国家连续四个五年规划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纳入重点流域治理规划。据了解,云南省也始终把滇池治理作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特别是2015年“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成为该省发展三个定位之一以来,滇池治理更是必须要打赢的“硬仗”。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长吴朝阳介绍,“九五”和“十五”期间,滇池治理以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滇池治理仅是“还旧账”,污染的发展趋势并未得到遏制。
这是一场污染与治理的持久战。“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滇池治理进入流域系统治理阶段。按照“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治理思路,云南省全面实施了以环湖截污、外流域引水、入湖河道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六大工程”为主线的综合治理体系,在“遏制增量污染”的同时“削减存量污染”。
据了解,目前昆明主城及环湖建成了5722公里市政排水管网、96公里环湖截污干(管)渠、17座雨污调蓄池和2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截污治污系统基本建成。
外流域引水方面,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建成通水,每年补水滇池5.66亿立方米。
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方面,综合整治35条主要入湖河道及84条支流,铺设改造截污管网1300公里,河道清淤100多万立方米。
农业农村面源治理方面,取缔规模化畜禽养殖,建成20个集镇、885个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此外,昆明在滇池湖滨退塘退田4.5万亩、退房152.1万平方米、退人2.6万人,建成湖滨生态湿地5.4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