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宝”探索精准扶贫新样本 实现“山头绿”和“群众富”
2018-05-28 15:42:06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为实现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在2020年如期脱贫,全面建成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打下跨越式发展扎实基础,云岭大地群情激昂,脱贫攻坚战正酣,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攻坚、精准扶贫,其中也不乏民营企业的身影。

洱源,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带,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湖泊棋布,河流如织,盆地、河谷错落其间,因高原明珠洱海源发于此而得名。这里不仅环境优美,民风淳朴,而且还盛产品种繁多的梅子,素有“梅果之乡”“温泉之乡”等美誉。但由于此地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亦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西边境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片区县。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20多年来,洱源县土生土长,以梅子种植加工的民营企业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其不断壮大发展的同时,也一直默默地勇担社会责任,通过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每年带动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探索打造出产业扶贫的新样本,实现山头绿和群众富的双赢局面。

“不让一滴污水流进洱海”

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协鼎

23年前,洱源县供销系统下岗职工李协鼎用1.6万元下岗补助金白手起家,创建了大理家喻户晓的“洱宝”。在这片秀美土地上孕育而生的这家公司,也在用实际行动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如今,已脱颖而出发展成云南省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

李协鼎说,洱宝公司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发展壮大梅果产业,发动全县山区群众种植梅树,为他们无偿提供梅苗、有机肥和科学管理技术,到梅果成熟后,以高于市场价优先收购果农的鲜梅。此举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种植梅树、绿化荒山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全县13.5万亩荒山种植了梅树,其中有3.5万亩是公司的优质梅基地。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既解决了土地撂荒的问题,呵护了绿水青山,又增加了村民致富的门路,推动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污水处理厂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洱源县地处洱海源头,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重要的生态价值,这些年以来,洱海保护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李协鼎也深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投资了500多万元建起了厌氧+好氧IC污水处理厂,成为了当地生产企业中的楷模,“处理后的水达到一级A标,而且中水回用,浇树、浇花,做到了零排放。”

在洱源县城南端流入洱海主要河道海尾河、弥茨河中间的上百亩土地上,村民们过去都在此种植粮食,使用的化肥、农药难免会对水源产生影响,经土地流转后,现已由果树种植和苗木培育代替,成为了绿色循环经济。

“花了这些钱,不让一滴污水流进洱海,我觉得是值得的。”李协鼎如是说。

破解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瓶颈

脱贫攻坚是场硬仗,被大理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最美扶贫人”的李协鼎最能体会到它到底有多硬。在全县扶贫攻坚号角吹响后,洱宝公司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率先在企业内部成立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设置了独立的办公室,并由他担任组长,结合企业的发展特点,带领职工扎实开展扶贫工作,前进的脚步始终同县委、县政府保持一致。

洱宝系列产品

“目前,我们传统的梅子产业和木瓜、核桃产业已覆盖了全县9个乡镇。”他介绍,去年,洱宝公司在当地西山乡、乔后镇、炼铁乡收购核桃1000多吨;在茈碧湖镇、右所镇、邓川镇、凤羽镇、三营镇、牛衡乡收购鲜梅8000多吨;在龙碧湖镇收购木瓜1500多吨;共支付收购资金6425万元。带动了3510户农户增收,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00户4680人受益,实现户均增收2600元。

此外,为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该公司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56人在炼城加工厂、大庄山泉水厂、回果加工分厂就业,同时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500多人为季节工,每年发放工资316万元。还携手乔后镇拓荒农业专业合作社,吸纳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争取金融扶贫贷款500万元,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洱宝公司合作经营,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年收益4110元,合作社收益2.8万元,这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

为促进贫困群众增强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洱宝公司去年购买优质杏子树4000棵,在挂钩扶贫点乔后镇新坪村委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50亩优质杏子树基地,不仅免费为农户提供树苗,还免费提供种植和管理技术,并与他们签订订单收购协议。“杏子树挂果成熟后,公司高于市场价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收购鲜果,让大家没有风险和后顾之忧,切实解决了乡亲们长期增收致富的问题。”李协鼎如是说。

值得注意的是,洱宝公司还包车将茈碧湖镇中炼村委会的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送到大理州内的专业体检机构进行免费体检,安排专家上门为他们送医送药,解决了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等问题。累计为当地人畜饮水工程、乡村道路建设、老年人事业、捐资助学、抗震救灾、扶贫济困等六个方面捐款捐物达500多万元。

云南网记者 熊强 文 邢路扬 图

 

责任编辑: 党一郡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