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一人,脱贫致富一家,洱源有个“打工村”
2018-05-28 15:49:27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庄上村多数村民均外出务工

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庄上村是全县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地处罗坪山脚下,土地贫瘠,气候寒冷,四千多总人口中,外出务工的就有一千多人,留在家里的几乎为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久而久之,庄上村外出打工的人挣到钱后回家建房、娶妻、买车,成了远近闻名的“打工村”。

外出务工买了房子开起厂子

云南网记者采访杨志铭

50岁的建档立卡户杨志铭是村里的河道协管员和炊事员,两份职业加起来每月有1800元的薪资。2016年,他盖了一栋220平米的新房,虽然政府补助了好几万,但还是欠了一些贷款,到目前为止,只有一楼进行装修,二楼仍旧是毛坯房,这让他觉得“鸭梨山大”。为此,一家八口人里,杨志铭年轻的儿子、女儿、女婿都外出务工,去年三个人一共带回了6万多元,暂时缓解了家里的压力。他和老婆留守在家里,负责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孙子。

除了村委会的工作,杨志铭还饲养着一头奶牛,种植有3亩地的蚕豆,待蚕豆结果后一部分用来喂奶牛,另外一部分则拿到市场上去售卖,这也是一笔收入。眼下,有施工队正在村里铺设排污管道,而工人们租住的地方正是杨志铭新房的一楼。

庄上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何品烈说,该村下辖11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1013户4290人,然而,今年外出的务工的就有1214人,多数都是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据他介绍,90年代初期,村里破天荒出去了8个人到沿海地区的工厂里打工,自此以后,每年外出务工的人数都不少于一千人,解决了建新房、孩子学费等多个问题。

“如今,村里外出务工的大部分人都挣到了钱,有的在省外开办工厂,有的干脆买了房子,相当可观的务工收入和在家种庄稼形成鲜明对比,所以我们村被外界称之为‘打工村’。”何品烈说。

去年春节前,村里曾召集回家过年的务工人员开了座谈会,听取大家在外一年的情况和诉求,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

劳务输出成了致富“金点子”

云南网记者采访杨正华

三年前,初中毕业后的少年杨正华跟着哥哥杨国华到上海的一工厂里做工,此时,家里已经没有了留守人员,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正一起在外打拼,四个人一年的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跟其他家一样,他们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会回来。家里的经济条件大幅提升后,杨正华家建了一栋120平米的新房,而他自己也娶了打工时认识的同村姑娘做媳妇,如今已为人父。

据杨正华介绍,村里的很多同龄人不上学以后,基本上都选择外出打工,在大家的心里,只有这样才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明年,等到孩子再大一点,他还会继续外出打工养家,“我的小目标是买一辆小轿车,然后做点小生意。”

在庄上村委会办公地点的对面,路边上有一栋大门紧闭的房子格外显眼,这是村民杨元兴的家。何品烈说,这一家四口人也只有老人和孩子在家,杨元兴夫妻两人在外打工的时间加起来已有10年,春节回来时,还花了10万元请了两个施工队装修房子。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抓实以劳务输出为主的产业扶贫,同时发展好核桃、魔芋等增收致富产业,依托庄上村资源优势大力推广毛驴、奶牛、生猪养殖,努力推进全村脱贫致富步伐,已实现了脱贫出列。”据了解,2015年8月,洱源县启动脱贫攻坚工作,下派工作队到该村,工作队通过多轮走访,了解到该村外出务工人员多,他们紧紧抓住这一特点,积极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还说服长期务工带头人回乡帮助引导和开展劳务输出培训,实现以就业促发展,带领贫困户增收的目标。

云南网记者 熊强 文 邢路扬 图

责任编辑: 党一郡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