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畴脱贫攻坚精神:这个极度石漠化县为何盛产“愚公”
2018-06-05 16:00:06   来源:新华社
分享至:

  ▲岩头村在村长李华明的带领下,坚守苦干12年硬生生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过村公路,圆了群众的通路梦。熊平祥摄

  脱贫攻坚更加呼唤“愚公”精神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一种独特的地方精神,以处处“愚公”、艰苦奋斗、勤劳苦干为表现的西畴精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广泛认识,并以群众性、自觉性、实践性而得到弘扬和践行。

  新的时代,愚公精神更加成为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动力。虽然西畴的自然区位条件不如相邻州县,但其多项指标好于其他地区。今年,西畴县将如期摘去贫困帽,迈上全面小康道路。

  “一勤天下无难事”,西畴人的苦得铸就了西畴的幸福前程:就在这个喀斯特地貌最集中、最难植树修路的区域,全县所有自然村已全部通了公路,乡村公路是云南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20多年来,全县共建成稳产田地10多万亩,人均增加耕地0.3亩。

  西畴县委书记蒋俊信心满满:“愚公”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主体力量,更是西畴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的同时,全县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外出打工,为发展源源不断输入血液。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90年代的25%左右增加至现在的54%,座座青山也成了发展的“金山银山”。

  文山州委书记童志云说,以盛产“愚公”为表现,西畴精神的实质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勤劳实干的实践品质,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其要旨是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迫切需要西畴精神引领,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打好脱贫攻坚翻身仗”。

  ▲西畴县肖家塘村民小组4位修路人走在他们修通的路上。新华社资料片

  一个石旮旯县的脱贫致富“三字诀”

  以地质地貌和自然条件论,地处滇黔桂石漠化核心区的云南西畴县脱贫面临的困难实在太大,是外国专家称为“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由此,对于贫困面很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很重的云南省来说,西畴县今年将稳步脱贫攻坚无疑是一个重大而令人鼓舞的消息。据相关机构测评,西畴县农民收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考核指标等均已“摘”贫困帽。

  “解码”西畴县的脱贫致富路,当地干部群众不无自豪说到的是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西畴精神,具体言之,是难能可贵的“三字诀”:苦、自、带。

  ▲拼图照片。上图为图为2016年4月,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接近尾声,一片片石山被垒成台地,碎石头用来做石头田埂。下图为2017年9月,“三光片区”经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后,石山已经变成层层台地,种上猕猴桃树,治理成效已经显现。新华社记者吉哲鹏摄

  诀一:苦

  肖家塘村,4户村民。每户出一个劳力,一干就是6年,终于在大山深处刨出了一条进出汽车的公路。

  岩头村,15户村民。进村的最后一公里路被悬崖“悬”起来。“要发展,无论如何要修通这一公里路”,全村老少发出了宣示。困难在于悬崖峭壁下有村寨民房,无法使用炸药爆破,村民只能用炮杆、铁锤、錾子等“冷工具”一锤一錾小心翼翼敲打,一干12年。

  在西畴采访,了解最多的就是种种关于“愚公移山”的故事:比如在岩石中修路架桥,比如在石旮旯里炸石造地,比如在喀斯地貌植树造林……

  “苦得”是云南其他地方人对西畴人一个地方方言的评价,意思是不怕吃苦,愿意出力,能吃苦耐劳。西畴人的“苦得”铺就了脱贫致富道路。

  “这样的条件,不苦怎么行?”这是岩头村村民的回答。这回答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勤天下无难事”。

责任编辑: 张潇予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