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畴脱贫攻坚精神:这个极度石漠化县为何盛产“愚公”
2018-06-05 16:00:06   来源:新华社
分享至:

  ▲图为西畴县莲花塘乡石漠水乡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与农户在硕果累累的柑橘树前。(2017 年 9月 15 日摄)新华社记者吉哲鹏摄

  诀二:

党委政府是支持修路的,但限于财力,只能支持几包水泥,“愿意吗?”“愿意愿意,我们自己也要修,能够给我们水泥,我们已经非常感谢了!”村民回答。

把石旮旯地改造成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地”,非常好,党委政府是支持的,但政策是只支持用于爆破的炸药,行不行?“行行行,有一点算一点,能支持多少算多少!”村民表示。

回望西畴脱贫致富历程、还原战天斗地故事,一个突出感受是当地群众不甘贫困、奋发有为的志气和状态,是充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强劲的内生动力,是不等不靠的品格追求,是大大的一个“自”字:自发自主、自力更生、自我努力。

▲乌骨鸡养殖(陈明凯摄)

  木者村就是一个代表。木者村是一个80余户人家的村寨子,岩溶面积占98%,土地面积小、质量差,群众长期解决不了温饱。1990年在明确炸石造地补助费用是40元炸药钱后,全村男女老少上阵,卖鸡卖猪凑钱,历时105天造地366亩,生产条件终于改善。

  在脱贫攻坚中,西畴呈现出令人欣喜的“不等式”:政府投入10万元,群众跟着投工投劳、捐款凑钱,能干出几十万元的事。2012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补助资金1.2亿元,带动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7亿余元,修通农村等外公路2100多公里,实现行政村通公路率达100%。

  兴街镇江龙村是又一个自加压力、自我发展的典型。尽管未被列入小康村建设,但群众自筹资金铺筑进村入户的水泥路,发展富民兴村的产业,种植了远销东南亚国家的柑橘,单此一项目每年收入不低于70万元。群众在村口大大地写上了一行字:小康是干出来的,不是等靠要来的;与其等着看,不如自己干。

  诀三:带

  修路。面对日复一日、艰难繁重的工程,党支部书记响亮地说:跟我来。

  发展产业。面对没有资金、一脸茫然的群众,带头人苦口婆心,耐心细致。

  走到一个个脱贫攻坚战场,看到的是基层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带头带领的担当。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是当地基层党员干部发出的时代强音。

  木者村在开始炸石造地时,群众免不了有些疑虑。是村干部在自家地里放响了第一炮,第一天就垒出了3分多地。乡亲们动心了,家家户户行动起来。

  在高劳动强度的修路中,坝子村村民小组长谢成芬隐瞒了病情,照常参加修路,直到有一天晕倒在修路现场。

  “干部能过河,我们能过江”,群众也给出了响亮回答。

责任编辑: 张潇予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