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表示,孩子装病,很多情况下根源来自家庭。 配图
期末考试渐渐临近,李女士的侄儿又不想去上学了。不想考试不想读书,表现就是——说自己肚子疼。
明明知道孩子在“捣鬼”,但是父母却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无独有偶,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儿科里,这样的孩子不少。当父母着急地将他们带来,希望寻求医院的专业治疗时,才发现孩子们所呈现出来的病症不过是一场乌龙。医生对这样的现象感到哭笑不得的同时也提醒父母,别单纯责怪孩子,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懂得捕捉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
A
“生病”却啥都查不出来
冬冬因为抽搐被送进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父亲说:“孩子哭闹不停,很烦躁,突然就喘不过气,还晕了过去。”冬冬由急诊转到住院部,在医生的检查下,发现孩子并没有抽搐的临床表现。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医生肖莎莎说起自己的接诊经历,显得很无奈:“当我们说要带他去重症监护室的时候,孩子自己就醒了。”
冬冬的父亲告诉医护人员,孩子是留守儿童,他和妻子几乎全年都在外地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孩子的爷爷奶奶忙于务农,平时对孩子照料不够周全,农忙时,冬冬每天只能吃上一至两顿饭。当爸爸妈妈回来,冬冬总会向其提出一些要求,这次,他向爸爸提出要一辆自行车,可是被爸爸拒绝了。
另一个孩子可可已经是学龄儿童了,总是发烧。据妈妈说,可可在家最高可烧至42摄氏度,但是当孩子被送到医院后,医生却发现可可并没有发烧的迹象。
“经过观察发现,只要我们医护人员在场,孩子所量得的体温就是正常的。询问她的母亲,在家量体温时大人有没有在孩子身边,母亲表示没有,每次都是将体温计拿给孩子后,自己便转身去做事了。”肖莎莎说。医护人员发现,可可在家每次量体温的时候,都会在自己身旁放一杯热水,没有热水,她也能通过倒着甩温度计或者是摩擦温度计的方式,使温度计温度升高,造成发烧的假象。“她每次发烧都是在考试之前。”可可妈妈说。
“我们发现,每年的开学前和考试前,这样的孩子会特别多,今年的二三月和六月,几乎每个月都有近20名这样的小朋友来到我们科室,而且他们的躯体症状也各式各样,有头晕、腿痛、腹痛、手足抽搐等,还有不说话的。对于一些孩子,我们采用消退疗法,他们的症状会得到好转,但是有的孩子就是怎么也治不好。”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胡玉蕾说。
B
医生也有应对之方
对于那些怎么也检查不出病,但嘴里一直喊着自己不舒服的孩子,儿科的医护人员均感到很头痛。“他们通常由门诊转到住院部,家长也认为孩子真的生了病,抱着一定要治好的心态,所以我们处理起来也会面临着挑战,可以说是与孩子们斗智斗勇。”肖莎莎说。
面对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各式各样“症状”,医护人员常常需要集思广益,打开思路,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有个小男孩一直在说自己肚子疼,但是检查下来没有任何问题。我便给他打了一针葡萄糖,用暗示疗法告诉他,这剂针水要2万元,如果打一针不好的话,只有接着再打,那就只能回家把你们家养的猪和牛卖了,才能继续治病了。孩子一听,立刻就好了。”肖莎莎说起给孩子诊治的经历,感到无奈又好笑。
在处理“反复晕厥”的小患者乐乐时,医护人员可谓是伤透了脑筋。“给她做了脑电图,没有任何异常,认真检查过也没有外伤,排除颅内出血的可能,但无论怎么样,孩子就是不醒。最后我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给孩子注射葡萄糖和盐水,小便一多,孩子自然而然就被尿憋‘醒’了。”最后,在医护人员与孩子父母充分沟通后,才发现乐乐最近有一个小期盼——想要一部新手机。
C
成因:要么过于宠溺 要么过于冷漠
胡玉蕾表示,像冬冬和乐乐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经过我们反复检查,这些孩子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我们根据他们的主诉表现,排除他们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方面的问题后会发现,这类孩子通常都在经历着转学、考试等学习压力,或者是长期与父母分离,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
但是胡玉蕾坦言,对于这类孩子,他们只能够从医学专业角度积极展开诊疗,但如果孩子是因为在情绪或者心理方面出现了某些问题,而上升到病理层面,他们就束手无策了。
对此,绎芯分析心理学咨询研究所负责人、高级心理咨询师裴磊提出一些建议。
“一般说来,对于这样的孩子,从他所在的家庭结构就可窥见其成因。一种是父母过度溺爱,对孩子百般依顺,造成孩子对家庭成员过度依赖;一种是家庭成员比较冷漠,长时间不在孩子身边陪伴,所以这些孩子会创造性‘生病’,在心理学上我们叫做生病受益。他们要么是为了获得情感满足,要么是为了保护自我的完整性,所以就‘生病’了。”裴磊说。
裴磊表示,孩子们的初衷是为了达到某种愿望,或者是与外部世界取得某种联系,取得联系的方式最直接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孩子渴望实现自己的愿望,同时又恐惧愿望说出来之后,父母无法为其满足,他们在一种本能的担忧下,又有着较为清晰的意图和完整的动机,所以也便有了创造性“生病”的空间,每一种“生病”的背后都有着一个未达成的愿望。
D
化解:父母要学会自省自查
那是否能排除孩子因为心理上的强烈暗示,而真的生病呢?裴磊说,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也是说得通的。一开始孩子也许是强迫性地使自己“生病”,但是当其感受到来自父母久违的温暖后,那种得到满足的感受太美妙,为了再次追求这样的温情,强化温情的状态,孩子就会自己不断强化这种“我病了”的观念。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实现一个心理现实,就是真的生病了,而心理现实往往是要大于物理现实的,也不乏有孩子真的在身体机能上出现心里面反复暗示的那种病症。
如果家里有孩子“装病”,怎样才能找到其真正原因?
裴磊建议,父母可以跟孩子进行充分沟通,是不是上学的某个情境让孩子感到不愉快或者是恐惧,孩子遇到这种情况,通常都会退回家庭中,寻求父母的保护,或者是最近有什么愿望没有达成,所以孩子才会“创造性生病”。
除了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之外,“父母要学会自省、自查”也是裴磊反复提及的主张。“家长需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过往的教育对孩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个时候就不要再一味地指责孩子了。有的母亲比较唠叨,有的父亲比较专制,要知道孩子正是通过对父母,特别是对父亲权威的反抗和挑战,以此来建立自我感的,所以面对孩子的叛逆和不听话,应多一些宽容与冷静。”
面对孩子的“装病”现象,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呢?
“我们建议,父母也要进行自我建设,一方面要了解自己,进而了解孩子,懂得捕捉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另一方面要静下心来倾听和观察孩子,多一些理解和责任,尽量多了解孩子家庭之外的成长环境,走访学校,和老师、同学做充分的沟通,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近期在孩子身上所发生的事,要不然只会让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裴磊说。
医院方面,胡玉蕾表示,下一步也考虑在科室内引入心理咨询服务,希望在为这些孩子进行专业医学诊疗的同时,辅之以心理上的帮扶,只有解决了孩子实实在在的情绪或心理问题后,才能帮助孩子和家庭更快地走出“装病”怪圈。
E
提醒:不要无休无止讲道理
小孩装病不去上学,要主动与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小孩以鼓励为主,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有条件的话,也可组织小孩和同学搞些集体活动,增进感情。也可以找孩子最要好的本班同学,请他们来帮助照顾他。如果孩子没有真正的病痛,要尽力说服他,到学校见到喜欢的同学,情况就会好很多了。
专家提醒,面对孩子装病,家长要避免像这样做:
无休止地讲道理。有时道理讲得越多,孩子越不听,还产生抵触情绪。孩子听多了道理会产生自责、羞愧的心理,甚至有的小孩还会反其道行之。
拳脚相加,暴力取胜,最后失败的肯定是家长。孩子因打骂会产生心理阴影,家长越压抑孩子,越容易造成伤害,长此以往,孩子会对家长有抵触和对抗情绪。
索性请假陪小孩,一起娱乐放松。这样做不仅没有找到小孩不去上学的原因,还有可能导致小孩以后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得不偿失。
一味妥协和纵容。心病还需心药治,对孩子不能盲目地妥协和纵容,因为那是比病痛更可怕的事情。
记者 杨艳萍 报道
(文中未成年人均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