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每天往返70公里
到墓地跟老伴“说话”
空巢老人易陷精神孤岛 子女应帮助老人重建价值感
6月15日凌晨世界杯揭幕赛,俄罗斯5:0横扫沙特队,窗外不时传来球迷们助威的呐喊声。而家住二七路的柳老师却一个人蜷在沙发里,静静地盯着电视屏幕。作为罗纳尔多的铁粉,曾经每一场世界杯比赛都会令他热血沸腾,如今这位72岁的老人,任何激动人心的场面都难以拨动他的心弦。
每天往返70公里去墓地看老伴
柳老师退休前是武汉某重点高中的优秀数学老师,不仅教学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而且是典型的“暖男”。
19岁参加工作就照顾父母,然后一个人挣钱养大了比他小十岁的弟弟。最后伺候了瘫痪在床8年的老伴,2015年将她送走。从此,柳老师突然找不到生活的重心了。在老伴去世后的近一年时间里,从二七路到九峰陵园,柳老师每天转2趟公交,加上步行,来回70多公里,去老伴墓前和她“说说话”。冬天的早上常常天不亮就出发,晚上八九点才到家,风雨无阻。
3年独居几乎不与人交往
柳老师的儿子事业有成早在澳洲安了家,苦口婆心求父亲去跟他生活;老同事们也不断劝说他走出阴影,拉他聚会旅游,但柳老师都无动于衷。
3年过去了,性格本来就内向的柳老师过着几乎不与人交往的日子。血压又高,心脏也不好,加上腿脚越来越不灵便,儿子实在放心不下让父亲独居。给他装上视频监控,会被柳老师有意无意关掉;给他请保姆,他容不下家里进外人;给他找了条件很好的养老院,他坚决不去,要“守”着和老伴共同的家。
儿子只好隔三岔五打越洋电话回来,可柳老师听力退化,经常没接电话,远隔重洋的儿子不得不打扰邻居去敲父亲的门。
老年抑郁症 孤独是“元凶”
老年孤独是老年人被疏远、被抛弃和不被他人接纳的一种情绪体验。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身心病区各种老年精神病患者中,老年抑郁症就是其中一种,而孤独是老年抑郁症的“元凶”之一。
老年身心科主任曾林副主任医师分析,导致老年人孤独的原因多种多样,如老年人离退休后远离社会生活、无子女或因子女独立成家后成为空巢家庭、体弱多病或行动不便逐渐与亲朋好友疏远、性格孤僻、丧偶或失去独生子女等等。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60~70岁的人群中有孤独感者约占1/3,80岁以上者高达3/5。
武汉市心理医院门诊部主任张惠实介绍,老人的心理平衡有3个支撑点:社会角色、挚爱亲人和生理健康。社会角色在退休后逐渐隐退,生理健康和挚爱亲人就对老人至关重要,任何一项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老人心理的彻底崩塌。尤其对于身体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来讲,一方面家人的细心照料和关心十分重要,另一方面还应该让老人找到自我存在感和生活的意义。
帮助老人重新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
外表很光鲜,内心很孤独。这是一群高知老人的真实写照。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李闻天描绘了类似柳老师的一类老人孤独的状态:
一位女局级干部离休后搬出了单位宿舍住进了新的小区,虽然环境很好,但她既融入不了跳广场舞的大妈群,也不愿到市内参加原单位退休职工的活动,更瞧不起那些成天带孩子做家务的老人。可她在家练书法练得心烦意乱,学瑜珈根本静不下心……
周教授年过九旬,儿子在国外,女儿在广州,自己月退休工资上万却不知道怎么花。外人羡慕得不得了,可周教授患严重老慢支、冠心病,只能常年住在医院里。看着病友不断换茬,也时常目睹老年病房每每有老人去世,周教授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李闻天医生很理解他们的孤独痛苦:随着步入老年,要面临很多人生状态的改变,比如机体老化要面临体力的丧失甚至是死亡的恐惧、退休往往要面临价值感的丧失、老伴去世要面临亲密关系的丧失,要重新适应这些改变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在足够的社会支持下渐渐地完成这个阶段的过渡。
李闻天建议像柳老师这种家庭情况的子女,要想办法多对老人进行陪伴和情感支持,要知道离开故土到新的地方安家对老人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因为这又要面对故土的丧失感和文化休克。社会对于老人的关爱也很重要;另外老人也要相对积极地面对人生调整,比如发展一些有益的兴趣爱好,有一些可以投入精力的事情可做,以此来重建一定的价值感,鼓励参加一些老年人的活动团体,增加归属感,还可以考虑重新与老年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如果有明显的精神心理方面的症状,还应该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咨询。
记者毛茵 通讯员邓盛强 陈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