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中老铁路建设:端午节挥汗如雨在洞中
2018-06-18 23:47:45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施工人员采用“三台阶带仰拱一次开挖工法”开挖隧道。王晓政摄影

洞外细雨纷纷,雾气漫天;洞内机器轰鸣,焊花四溅。

从昆明驱车沿昆(明)磨(憨)高速公路一路向东,2个小时后,便抵达新平县扬武镇,再沿着羊肠小道行驶20分钟,就来到了玉磨铁路新平隧道施工现场。

端午节期间,中铁隧道局集团玉磨铁路项目部的建设者放弃节日休息,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从14个工作面对玉磨铁路重点控制性工程——新平隧道发起攻坚,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

施工人员在“水中跋涉”艰难施工(资料图)。王晓政摄影

端午挥汗如雨:确保工程质量一次达标

“这是中老铁路的重点控制性工程,我们丝毫不能怠慢。” 中铁隧道局集团玉磨铁路项目部经理李平说,“目前隧道施工已进入深掘区,岩体差、施工难、风险高,我们组织职工日夜奋战,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稳扎稳打地将工程向前推进”。

全长14.835公里的新平隧道,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的崇山峻岭间,隧道洞身与扬武--青龙厂大断裂平行,共穿越6条断层破碎带,所经之处岩体破碎、涌突频发,是Ⅰ级高风险隧道。因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每前进1米建设者们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走进隧道,一股湿热之气扑面而来,感觉呼吸十分困难,全身乏力,但建设者们却在热火朝天的干活,环境并没有成为阻碍他们施工的障碍。为了保障建设者的健康,每作业8小时,就要轮换到洞外休息一阵。

端午节期间,建设者不能与亲朋好友团聚,项目部为他们准备了香喷喷的粽子、西瓜、糖果和防暑降温物品。企业为员工着想,员工为企业尽力。针对隧道岩体极破碎、遇水泥化严重、极易发生涌突等施工难题,项目严格按照“把握节奏,稳中求进,不干返工活”的原则科学组织施工,强力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细化施工工序,监控施工过程,确保工程质量一次达标。

中铁隧道局集团玉磨铁路项目部设备加工厂。王晓政摄影

玉磨铁路开工两年:和复杂地形“卯上了劲”

2年前,中老铁路境内段玉磨铁路全线开工建设,从那个时候起,中铁隧道局集团的建设者就和这段铁路“卯上了劲”。穿越磨盘山脉,突水、涌泥、涌砂、大变形……在全国各地建设过不少铁路、公路的中隧人在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玉磨铁路3标线路全长26.78公里,涵盖 “四隧三桥”,其中包括新平、立新、月牙田隧道。2年里,新平隧道、立新隧道施工中频频遭遇突水、涌泥、涌砂、大变形等不良地质灾害,累计发生突水、涌泥、涌砂14次之多,涌泥、涌砂量达2.5万方,高峰期涌水量达833方/小时,发生溜坍200余次,溜坍量近3.5万方,最大沉降量达1000毫米,是玉磨铁路施工难度最大的地段之一。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施工没有停歇。面对复杂的软弱地层施工,技术人员创新使用三台阶带仰拱一次开挖工法,使仰拱及时封闭成环,减少围岩变形几率。三台阶带仰拱一次开挖工法推广实施以来,隧道风险管控、步距合规、混凝土浪费方面均取得成效,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我们制定了‘质量安全红线管理双四十条’,每天严密监控临边防护、设备运行、高空作业、动火作业等重点,并利用视频监控设施,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控,保证洞内施工安全。”李平对卡控工程质量安全充满信心。

进场施工以来,中铁隧道局集团玉磨铁路项目部强化施工管控,采取有力措施,从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体建设者加班加点干,哪怕节假日也很少与亲人团聚,默默地坚守在岗位上,“我们就是希望隧道尽早贯通,为中老铁路开通创造条件。” 在现场指挥施工的二分部经理周坤朋没聊几句话,就转身开始忙碌起来。

隧道最前端的工作面,一般叫“掌子面”——过去土煤窑被形容为只有巴掌大的一个挖掘面。现在的掌子面有三层楼高,一般需专门作业平台,工人们岩石上钻孔、安装炸药、爆破、清理石块,用钢筋水泥撑住刚拓展的空间……如此循环,推进。“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在玉磨铁路建设工地就是最生动的体现。

隧道施工现场。王晓政摄影

不惧险情:从事中老铁路建设是最骄傲的事

众所周知,云南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岩体破碎,特别不利于隧道工程施工。代表着地下工程国家队水平的中铁隧道局集团的隧道尖兵们,在接触新平隧道时,还是倒吸一口凉气。

2017年2月5日,新平隧道三号横洞开挖中再次遭遇涌水,高压水从掌子面岩缝处喷涌而出,喷涌成了一道道1米多长的水柱,水流沿着台阶哗哗而下,作业面成了名副其实的“水帘洞”,横洞瞬间变成河流。作业人员只能在“水中跋涉”,未知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这种大涌水,在三号横洞开挖施工中每几十米就要遭遇一次。”新平隧道施工负责人说。克服困难,向前挺进。项目结合实际,因地施策,在涌水高峰期,采取超前水平钻在掌子面钻2至3个30米深的泄水孔,用于局部防水、降压,预判前方围岩状况,为后续施工提供参考,然后采用小导管超前支护,在小导管施工过程中,小导管的钻孔角度、长度、数量、环间距严格按照设计参数施做,在注浆过程中,注浆时间、压力、方量等如实记录,对注浆的吸浆量、注浆效果及时分析,充分发挥超前小导管的超前支撑作用,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

即便是处处小心、严加防范,依然难以完全防范突如其来的险情。2017年3月7日1时30分,开挖班班长冯正勇发现,新平隧道2号横洞小里程端隧道掌子面右侧出现少量涌泥,涌出物为黑色泥夹小石块,值班员黄文华听到汇报后,心头一紧:有险情!

新平隧道掌子面涌泥物(资料图)。王晓政摄影

黄文华随即一路小跑爬上台架,对掌子面进行仔细观看后,马上发出信号:“危险,危险,迅速撤离,全体撤离!”当工人们撤离到距离掌子面100米远的距离后,突泥瞬间爆发。由于黄文华和冯正勇临危不乱、处置得力,保证了作业面28名施工人员安全撤离,避免了事故发生。

2017年12月份的一天,新平隧道3号横洞小里程拱顶发生小范围涌突,为进一步掌握特殊复杂地质涌突规律,项目副总工严啸飞和另外两位工友坚守在现场进行警戒值班,凌晨3点01分,洞内一声巨响,再次发生大规模涌突,大量泥沙伴随涌水呈巨浪涌出,汹涌而出的水浪,卷起模板台车冲出20米远。回想起洞内惊险的这一幕,严啸飞仍心有余悸。

“新平隧道围岩情况差,若是按照老套路施工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须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鼓励大家大胆创新才行。”项目经理李平说。

隧道施工过程中不断加大设备科技创新投入,除自主研发制造了整体式自行移动栈桥、防空洞报警器、带模注浆设备、快速注浆接头等革新设备外,也开展了变截面台车、自动养护台架、“变形金刚”等非标构件的研发创新。

无论是小发明、小创造还是小革新,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均提高了现场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保证了施工安全质量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为隧道施工注入了强劲动力。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施工难度大,但中铁隧道局集团的建设者没有退缩,把最美的芳华留在了大山深处。

“从事中老国际铁路建设,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参加过南昆铁路、贵广高铁、云桂铁路等国内重大铁路干线建设的中国中铁股份公司劳模三号拌和站站长朱家良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选择了对国家和事业的“忠”,在“孝”的方面就会少很多,愧疚家人的就特别多。”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虽在大山深处,但中铁隧道局集团的建设者坚韧、阳光、自信、笃行的精神风貌是对幸福最美的诠释。

云南网记者 黄翘楚 通讯员 陈向辉 崔静静

责任编辑: 张潇予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