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记者 郭丽) “一边犁田耙田,一边水里抓鱼,肥美的稻田鱼从水中跃起,哈尼村民的脸上笑容洋溢……”当红河县梯田养鱼的这一幕场景展示在眼前时,大家对此赞叹不已。6月23日,“红河哈尼梯田中海、中洋河鲜河豚品鉴会”在昆明福保文化城举行。
品鉴会上,红河县展示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稻田养鱼、养鸭在哈尼梯田农村十分普遍,但种养效益低,形不成规模,立体种养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在红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产养殖业,并将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重要产业的情况下,2015年以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发挥国家科研院所引领优势,与云南省渔业局、云南中海渔业公司分别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在红河县哈尼梯田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人员扎根梯田,为当地探索种养结合带来了转机。
2017年6月15日,哈尼梯田“稻渔共作”技术示范基地在红河县挂牌。基地围绕“稻渔共作”全产业链开展科技攻关,瞄准产业发展需求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目标,进一步推广和集成区域特色“稻渔共作”综合种养模式,满足全县10万亩高效梯田养殖需求,示范带动全县26.46万亩梯田水产养殖,为保护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带动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注入了新动力。目前,红河县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养殖户”的“稻渔共作”综合开发模式,在有效保护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使得亩产收益大幅提升,为梯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积累了经验。
在此过程中,云南中海渔业有限公司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生态环保、保渔增收“的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致力于在红河发展梯田泥鳅养殖,打造国家级“稻渔共作”泥鳅良种繁育基地,为红河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注入强大动力,初步实现了“水稻产量稳升、经济效益凸显、生态效益显著、精准脱贫有力”的目标。
2017年,红河县成立稻作养殖合专业合作社20个,帮助群众实现亩均增收1540元,有力地支撑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领导表示,在云南,全省稻田种植面积约1500万亩,适合开展稻田养鱼的面积达500万亩,稻田养鱼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今,以“稻渔共作”保护和开发哈尼梯田,唱响哈尼品牌,带动农业生产、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观光共同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当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新业态。 品鉴会上,1000余嘉宾对来自红河的稻作生态美食赞不绝口,纷纷表示希望能长期享用到这些可口的美味食品。
据了解,按照规划,到“十三五”末期,云南省稻田种养新型模式示范推广面积将达300万亩,其中以稻田养鱼为主的模式推广面积200万亩,稻鱼鸭共生种养模式推广面积达到50万亩,特色种养模式推广面积达到5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