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以稻作之名赴诗意盛宴 广南2018世界稻作文化旅游节启幕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0日 07:35:40  来源: 云南网-春城晚报
分享至:

   

“句町王宴”

洞经音乐

壮族姑娘示范使用传统舂米工具碓

  

  中秋时节,广南县稻米核心产区八宝镇一派丰收气象,微风轻拂,稻浪滚滚,沉甸甸的稻穗摇曳多姿。虽天气时雨时晴,但风声、鸟唱、蛙鸣却始终不绝于耳。伫立于稻田间,不由想起辛弃疾之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广南之稻作文化,即便放眼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稻作文化所影响和覆盖之范围,亦堪称典范。“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之金字招牌落户于此,实至名归。

  国内外专家学者论稻

  让稻田成为生活场景

  让耕作成为文娱方式

  昨天今天,广南八宝——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论坛在文山州广南县举行。两天时间里,来自中国、法国、缅甸、埃及、孟加拉国等国家的20位知名稻作文化学者和近60名企业家将围绕稻作经济贸易、稻作科技发展、稻作文化传承展开讨论,共同探讨稻作行业的发展前景。这也意味着,中国·广南2018世界稻作文化旅游节正式开场。

  广南以稻为生,与“那”为伴。在这块78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壮、苗、彝、瑶等11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2.6%。世居广南的壮族人民最善耕耘稻田,并依靠稻作世世代代在此繁衍和发展。2017年11月在广南县坝美镇大阴洞遗址出土的碳化稻,充分证明了广南县是世界重要的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稻田在壮语中称为“那”,壮家人与“那”相生相伴,造就了以“那”文化为核心的稻作文化和民俗、节庆、饮食、服饰文化,并与句町文化、铜鼓文化、地母文化相融合,使广南稻作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质。

  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论坛是中国·广南2018世界稻作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发掘稻作文化提升稻作产业价值。本次论坛可谓大咖云集。来自法国、孟加拉国、缅甸、巴基斯坦、埃及、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的专家,通过阐释当地水稻的历史文化、栽培技术、产业经济,共同对“稻作文化”的大主题进行交流。同时,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副司级调研员黄凤显从文化的角度来谈稻作,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昆声做“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的发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帆的发言题目是“稻作与稻作民族”,文山学院客座教授何正廷的发言题目为“论八宝米的生产历史与文化辐射”。云南合伙人工场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龚世强从旅游角度来谈“广南稻作文化——必将成为云南乃至全国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

  论坛上,学者们肯定了广南壮族在水稻文化发展传承中的作用以及八宝米生产的优良生态环境,提出了让稻田成为生活场景、让耕作成为文娱方式、让稻草成为游乐产品、让贡米成为艺术作品、让稻乡成为诗意栖息地的新理念。

  邀请函

  中秋国庆去哪儿过

  这里或是最佳选择

  中国·广南2018世界稻作文化旅游节从昨日持续到10月6日,除了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论坛,还可观看秋收礼祭暨皇家御田揭碑仪式。这个时节正值八宝米新米上市,旅游文化节期间将举行贡谷拍卖、八宝贡米新品订货会、句町王宴,游客还将在贡米尝新宴中品尝新米,然后在八宝美丽的山水间体验河野河道漂流、稻花香露营音乐节、参观五色村庄七彩村落及稻草人、宝莲蹬公路自行车赛、勇士敞篷越野车百里绿道游、河灯祈愿等系列精彩活动。通过本地特色饮食、田园风光、体育运动项目,广南将向省内外游客展示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古老的稻作文化。

  句町王宴 重现广南

  115道菜品以“三滴水”形式呈现

  广南县莲城镇是句(gōu)町古国的王城,千百年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饮食文化。

  你想知道当年句町王毋波如何设宴款待宾客吗?

  昨日,中国·广南2018世界稻作文化旅游节启幕当天,“句町王宴”重现莲城,115道特色菜肴向世人再现了王的盛宴,让八方来宾品味舌尖上的广南。

  广南有2000多年的建县和700多年的建城历史,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句町文化。其中句町王毋波的王宴集广南饮食文化之大成,流传至今,并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变化有了更多发展,形成“三滴水”“八盘四䀇”等本土特色宴。

  过去,一般要在土司迎宾盛宴、重大事务或祭祀大典中才能享用句町王宴,通俗来说,类似“御膳”,是地位的象征。随着饮食文化的推广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逐步延伸到当地达官显贵、殷实富户之家也偶尔设此全天候宴席。发展到今时今日,广南的饮食文化融合了句町王室和土司府衙等地方民族特色,同时渗透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呈现出多元特点。

  本次“句町王宴”是对句町王毋波王宴的延续,同时结合广南各种大型宴席中的特色菜,完美地呈现了“三滴水”宴席盛况。

  所谓“三滴水”,一滴为糯食品,如甜浆、油炸粑、蒸糕、红团、油团、千层粑、褡裢粑、粽粑、花糯饭和素菜等;二滴为正点,如八盘四䀇、山珍海味共计40~60道菜肴;三滴为时鲜水果,如西瓜、菠萝、香蕉、蜜饯、糖果、糕点等。

  在正点席面上,烤乳猪是必须具备的菜肴,一般情况下每桌一头,较为讲究的筵席则每桌两头,一曰金猪,二曰银猪。除高档次的“三滴水”席面外,还可用相似的烹饪方法做成全羊席、全牛席等。

  30多名本地厨师精心制作的“句町王宴”,是此次稻作文化旅游节的重点活动之一。七花圆子、燕塘饺子、油炸粑、褡裢粑……115道本地特色菜肴,光看菜名就让人充满期待、食欲大开。

  更引人关注的是,此次“句町王宴”颇具仪式感。现场,广南本土艺人以铜鼓、编钟等乐器,奏响6曲古老的洞经音乐,所有菜肴则将以“三滴水”的方式依次呈现,让人们感受广南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本场“句町王宴”的总厨师长戴绍明介绍,前些年经本地两位世代为厨的老师傅不断挖掘整理,最终将失传已久的“三滴水”形式融到了这次“句町王宴”。为了做好这次“句町王宴”,厨师们筹备了20多天,而即便这样也没有将盛宴完全展现出来。“如果全部做出来整个房间都摆不下。”

  如果你也想品尝这世代传承的美味,感受本地饮食文化,不妨到广南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那山那水那文化 稻作故里说丰年

  广南稻作文化的畅想与考证

  堆积成山的八宝贡米旁,摆放着一副碓。这是一种古老的舂米工具,主体为一根长木杠,一端装一块敦实圆木(圆石亦可)为槌,对应于一个石臼。将带壳的稻谷盛于臼中,于木杠另一端以脚踩踏,槌起槌落之间,稻谷便除去了粗糙的皮壳。

  广南县城,云南八宝贡米业有限公司大厅内,副总经理农玲一边解说碓的原理,一边为记者演示。她说,公司的“大地艺术中心”即将落成,他们多年来收藏的稻作文化载体和见证将悉数陈列其中,以期进一步传播和传承稻作文化。

  县城外50余里,牡露侬人谷景区也正在筹建一座稻作博物馆。牡露村委会门外广场上,同样有多副用于游客体验的碓具。一侧的地上绘制的巨型牛头图案中,太阳与稻穗点缀于牛的角、额、鼻处。

  尽管时代飞速发展,但在广南,作为中国古老农耕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稻作文化却从未远去,并正呈现出引领相关产业走向繁盛的良好趋势。

  广南大地,太多关于稻作文化的地名、村寨名,那洒、那糯、那莫、那甲、那浮、那们……

  “那”在壮语中指水田。“那村那寨中,世代居住的都是壮族,他们都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生活来源,是名符其实的稻作民族。”广南县文联主席兰天明说,为保证稻谷丰收,古代壮族人民发明了天车、龙骨车、风箱、碓等大量农耕工具,陆续兴建了许多水坝、水塘、沟渠。正是“那”文化的延续,为这片大地的丰饶打下了坚实基础。

  兰天明考证,广南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百越”民族的“村寨多依山傍水,沿河聚集而居,遵循无水不驻、无山不稳、无树不安、无田不居、宁居陡坡、不占良田”的原则,并传承至今。

  可以说,这一原则,恰是当地农业生产格局尤其是自然生态能始终处于相对最优水平的前提和保障。

  说到生态环境,广南可谓蜚声中外。广南之坝美甚至被演绎为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所描述的世外桃源。

  查阅《史记》亦有可引发联想的记载,其称壮族为“饭稻羹鱼”之民族。“饭稻羹鱼”,寥寥四字,道出了数千年农耕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和社会结构。

  雄踞中国诗歌源头的《击壤歌》中写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如此自给自足、无拘无束的古老祥和的生活方式,不知令多少现代人神往。2017年,著名诗人雷平阳将其最新诗集命名为《击壤歌》,试图于“击壤而歌”的“大地回响”中,向最古老的农耕和稻作文明致敬。

  当年底广南坝美镇大阴洞遗址的发现,无疑将关于稻作传统的文学式畅想拉回现实。兰天明介绍,那是云南迄今规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出土了距今大约6万年前的疑似水稻植硅体的碳化稻。

  这一惊人的考古发现引得学界热切关注。有学者据此推测,广南的稻作文化遗存在世界稻作起源的研究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亚洲最早种植稻谷的地区可能就在广南。甚至,广南是人工栽培驯化野生稻的发源地,是传播稻作文化的起点。

  “当然,这只是部分学者的推测。”当地一稻作历史研究者李大江认为,能证明广南稻作悠久历史的最直接证据是八宝贡米,这种米早在一千多年前便是云南给朝廷的贡品,其稻种从未改变。“可以说,今天你能吃到的米,很可能跟一千年前的皇帝一模一样。它便是融入广南壮乡血脉——稻作文化的象征。” 

  记者 温星 宋金艳 杨茜 黄兴能 实习生 左思娜 曾欣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吴珺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