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年特别报道——驶入快车道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0日 07:45:21  来源: 昆明日报
分享至:

  1984年的盘龙江。杨长福 摄

  如今的盘龙江。资料图片

  原标题:庆祝改革开放40年特别报道4 驶入快车道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载体。

  改革开放40年来,昆明顺应城市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城市发展道路,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渐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2017年,昆明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20.5平方公里,是1978年22平方公里的近20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959公里,是1978年1895公里的约10倍……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昆明正向着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推进城乡融合 优化城市布局

  改革开放40年来,昆明市行政辖区、区划等先后经历几次重大改革和调整。

  1983年10月,宜良县、嵩明县、路南县(1998年更名为石林县)和禄劝县划归昆明,全市辖区扩大为四区八县。

  1992年,为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昆明市借鉴沿海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先后成立了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三个开发(度假)园区,开辟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1995年,安宁撤县建市。

  1999年,东川、寻甸划归昆明管辖。

  2004年,昆明启动了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行政区划调整。此举打破了“城是城、乡是乡”的城乡二元结构,昆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地区生产总值及教育、城区布局等均发生重大变化。

  2009年,阳宗海风景名胜区成立。

  2011年,呈贡撤县设区。

  2015年,国务院同意设立云南滇中新区。3年来,昆明市与滇中新区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的目标,坚持发展共谋、规划共绘、基础共联、产业共兴、市场共筑、生态共护,促进市区优势互补、要素联动、一体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发展力、解放生产力、激发创造力,滇中新区发展取得新成效。

  2017年,晋宁撤县设区,昆明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城市的优化布局,进一步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40年来,昆明有序推进老城区产业“腾笼换鸟”、功能疏解转移,提速呈贡新区开发建设,出台配套政策扶持晋宁加快融入主城发展,推进主城六区一体化。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扶持斗南、嘉丽泽、九乡等独具优势的特色小镇发展壮大。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05%,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突出规划引领 提升城市品质

  1980年,昆明组织编制《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首次明确了昆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198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该规划,标志着昆明城市规划建设走向规范、科学、有序的轨道。

  为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1996年编制了《昆明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规划在保护城市环境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确定了昆明主城为“依山傍水、单核心、轴线型组团型”城市,有效地引导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1999年,举世瞩目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举行,开启了昆明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昆明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一度走在西部地区前列。昆明开始从城市布局、城市形态和功能结构上将城市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城市规划上,昆明明确要求牢固树立“规划引导发展、环境服务发展、管理规范发展、文化引领发展、治理共赢发展”的理念,结合昆明城市“滨水、历史、文化”的特色资源要素,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同时编制了《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6年9月,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市规划局负责人表示,规划的批复,对昆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昆明还充分利用被国家列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双试点城市契机,认真开展《昆明2025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多规合一”,积极构建功能完备、高效联通、生态宜居的“两核一极两区六廊”城市格局。

  在对城市整体规划进行调整优化的同时,昆明注重显特色、展风貌、增魅力,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近年来,昆明建立“城市双修”工作长效机制,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改善老城区品质形象,提速草海、巫家坝、东风广场、东白沙河、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推进主城“三旧”改造连片开发,打造功能完善、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加强城市空间管控和特色风貌塑造,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文化品位和时代风貌。推动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两坡一街”整治提升示范工程完工通行,洗马河水系恢复及带状景观公园建成开放,昆明传统“小三山一水”的城市景观格局初步显现。加强对文明街、南强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等文物古迹的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品质和内涵。

  补齐发展短板 完善服务功能

  对一座城市而言,交通体系犹如城市发展的“血脉”,也是城市建设的“骨架”。40年来,昆明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助力城市腾飞。

  1981年,昆明打通了一环路。

  1989年,昆明碧鸡关至安宁县城16.2公里一级公路改造建成通车,结束了云南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同时也拉开了昆明修建高等级公路的序幕。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扎实推进以“五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截至2017年底,全市公路里程达1795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66公里,是1989年的47.3倍,实现了绕城内环线系统闭合成圈。同时,辐射全国、沟通东南亚的铁路网基本形成,沪昆、云桂、昆玉等高铁开通,昆明进入高铁时代。地铁运营里程达88.7公里,“十”字交叉的轨道运行网络初步形成。

  40年来,昆明航空网络也不断织密。2012年6月,昆明机场由巫家坝整体搬迁至长水运营。2017年,长水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4473万人次,居全国第六位。

  40年来,昆明积极构建安全可靠的水保障网。截至2017年底,全市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主城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

  40年来,昆明互联网建设成就显著。全市互联网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昆明固定电话用户达120.3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050.77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211.9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达901万户。昆明市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8T,国家在昆明设立除北上广外的第四大国际通信业务出口局。

  40年来,昆明能源网建设实现新跨越,1993年,全市建成省内首个500千伏变电站——安宁草铺变电站,目前,昆明已是云南电网“西电东送”的重要枢纽。2013年,中缅油气管道贯通,依托这一能源通道,昆明加快建设东、西、南、北4条天然气支线+城市燃气环网。2017年4月,主城区“最后一户”居民天然气置换点火成功,昆明迈入“天然气时代”。

  改革开放40年来,昆明还统筹市政道路、公共绿地、公厕及垃圾中转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提升管理水平 共建美好生活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

  40年来,昆明注重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城市管理向以人为本、规范法治、系统综合、智慧精准转变。

  1982年,昆明开展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创造性地在金碧路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如今,公安、交警视频监控摄像头已接入智慧城管服务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工作人员24小时通过视频监控检查辖区情况,临街商铺是否落实“门前三包”责任等一目了然。

  昆明梓睿物流有限公司经理袁剑不是铁路人,但他从未离开过铁路。改革开放之初,云南只有沪昆铁路和成昆铁路两条干线铁路,出滇入省的物资运输往往“一车难求”。袁剑记忆最深的一次装车经历,他在货场守了5天5夜才等到空车。如今,袁剑只要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公司的货物就能安全、及时运往目的地。

  近年来,昆明坚持精治、共治、法治并举,像绣花一样精细地管理城市,打造高效协同的政务服务体系和精细立体的城市治理模式。

  ——加快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专项建设,打造“智慧昆明”,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

  ——实行清单管理,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重点解决审批提交材料多、审批时限长、收费项目多等问题。加快建设政务一张网,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一号申请、一窗受理、内部流转、一网通办”。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县(市)区延伸,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

  ——抓好市政配套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便利化水平,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例如,为满足人民群众如厕需求,昆明连续两年将公厕新建改建工作列为十件惠民实事之一,集中力量深入实施“厕所革命”,全面提升公厕管理服务水平。市工信委通过购买服务启动主城公共区域免费WiFi建设。

  与智慧化管理同步,昆明正以创建全国文明城为契机,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安宁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随着一系列创建工作的推进,昆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乡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水环境治理初见成效,空气质量连创新高,市民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如今,在昆明常常能看到这样温馨的画面:在过马路时,行人有序地等待绿灯,非机动车在自己的车道里行驶,不管是直行还是转弯车辆,在斑马线前都会减速甚至停车礼让,车与人和谐共处;路口骑车的市民不小心擦碰,却异口同声地说“对不起”;有老人上公交车,总有人会主动让座;在公园游玩的市民,会随身携带塑料袋装垃圾……文明已深入人心。

  打响三大品牌 擦亮城市名片

  走进新时代,昆明以更高的站位定位城市发展,明确提出,不断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加快把昆明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1983年,第一株剑兰在斗南种下。30多年后的今天,这里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斗南花卉”成为全国第一个花卉类中国驰名商标。2017年,昆明鲜切花产量67亿枝,交易量55亿枝,综合产值186.2亿元,占国内70%的市场份额,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昆明提出,要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的美誉度,对标世界著名花园城市,提升园艺景观、壮大花卉产业,打响花卉品牌、优化人居环境,着力打造蓝天永驻、碧水长流、绿润昆明、花香满城的世界春城花都,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昆明被列为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如今,昆明已建成文创产业园区21个,入选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荣获中国十大最具文化影响力城市称号。当前,昆明正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510工程”,推进昆明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等十大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云南陆军讲武堂保护利用项目等十大市级重大标志性文体设施建设、“创意昆明”系列活动等十大文化旅游体育(节庆)活动品牌、昆明老街等十大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

  “中国健康之城”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昆明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发布《昆明市大健康发展规划(2016—2025)》《昆明市大健康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关于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编制了《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同时,树旗舰立标杆,以国家植物博物馆和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作为大健康发展的旗舰和标杆项目,积极引进大健康前沿和优质企业,山灞远程医疗产业聚集区一期等27个亿元以上项目加快实施,绿地健康城、云南白药健康产业园等加快建设,华大基因、康美药业等一批项目签约落地。昆明大健康产业不断壮大,2017年昆明市大健康产业完成增加值690亿元,占GDP比重约14%。

  舟至中流催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昆明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记者 吴劲松 彭诗淇 何文静)

  数说40年  

  城市建成区面积

  1978年

  22平方公里

  2017年

  420.5平方公里

  公路通车里程

  1978年

  1895公里

  2017年

  17959公里

  城市公交

  1980年

  营运车辆312辆

  营运线路34条

  线路总长1062公里

  2017年

  运营车辆8400辆

  运营线路1156条

  运营线路8000多公里

  高速公路

  1989年

  16.2公里

  2017年

  766公里

责任编辑:杨茜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