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经过10年建“肺”造“肾” 多种珍稀生物重返滇池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07日 07:42:00  来源: 昆明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从修复再到完善 滇池湖滨鸟飞鱼跃风光好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三年系列报道之三

  滇池水被污染后,昆明人一直在偿还着“环保债”。

  10多年前,相信很多人对“湿地”这个词的概念并不清晰,而就在那时,修复滇池环湖生态、建设湖滨生态被纳入滇池治理“六大工程”,成了滇池保护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笔。经过10年建“肺”造“肾”,滇池湖滨初步构建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面积约33.3平方公里、区域内植被覆盖超过80%的闭合生态带,形成了一条以自然生态为主、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湖滨生态绿色屏障。

  近年来,随着滇池湖滨生态建设不断推进,滇池湖滨带生态状况逐年改善,在滇池已消失多年的一些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又重新出现,生物多样性得到较为明显的恢复,而一个个经过景观改造的湿地公园也成为市民亲近滇池、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

  10年建“肺”造“肾”

  建设33.3平方公里湿地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在经历了4次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后,4万余亩滇池水域变成田地,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加快了湖泊沼泽化进程。同时,由于水生生物的繁殖栖息地被破坏,滇池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湖区生态环境劣变,昆明八景之一的“灞桥烟柳”也消失了。

  为了修复滇池湖滨生态环境,2003年,昆明市在官渡、西山、呈贡、晋宁沿湖县区启动湖滨生态湿地建设。“十一五”期间,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被正式纳入滇池治理“六大工程”。

  至“十二五”末,滇池湖滨33.3平方公里已基本全部建成连片的湿地,之后,逐步开展提升改造,让污染源退出去。生态建设让亲水空间人工干预合理化,自然恢复最大化。给滇池建“肺”造“肾”的湿地建设,让水体、土壤、植物友好交流,不断消化水中的富营养、氮和磷,滇池水质得到持续净化,湖滨带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不断推进,“永昌湿地”“捞渔河湿地”“王官湿地”“斗南湿地”等一个个经过提升改造、兼顾生态与景观功能的湖滨生态湿地展现在全市人民眼前,也成了节假日市民休闲放松的目的地。

  生态修复

  多种珍稀生物重返滇池

  “湿地不是万能的,虽然不可能单靠湿地就能从根本上改善滇池水污染现状,但恢复湿地对滇池水环境的改善却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环境应急专家、国家水专项湖泊主题专家组顾问、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原常务副所长刘永定看来,湿地的作用首先是让滇池畔消失的原有水生植物、水禽等水生动物能早日回归,尽快恢复滇池湖滨的生物多样性。唯有环湖生态环境恢复良性循环了,才有助于滇池从根本上实现自我净化,也就是发挥出湿地的第二个作用——对污染物进行拦截、净化。“滇池水与陆地本是连在一起的,有水、有土、有植物、有鸟禽等,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滇池湖滨生态系统。”

  2016年,昆明市出台《昆明市环滇池生态区保护规定》,提出了将滇池鸟类繁殖、迁徙场所,鱼类产卵场及土著水生植物生长的区域划定为重点保护区,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能够进一步保护和恢复滇池生物多样性,为提高滇池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性发挥重要的作用。

  为了摸清滇池湖滨水生态变化情况,近两年间,市滇管局滇池生态研究所组织开展了滇池湖滨带生态调查工作,调查内容包括鸟类、鱼类、水生植物等。调查发现,随着湖滨湿地的恢复、滇池水质的好转,为鸟类创造了较好的栖息、觅食环境,鸟类物种数量特别是水禽有较为明显的增加:钳嘴鹳、铁嘴沙鸻、蒙古沙鸻、翻石鹬、斑尾塍鹬、黑腹滨鹬、小滨鹬、中杓鹬、反嘴鹬、三趾鸥、白翅浮鸥等水禽在滇池周边陆续被观测到;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黑翅鸢、黑鸢、普通鵟、红隼、游隼、草鸮也陆续被发现;2016年,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鸟类彩鹮在滇池出现,受到中央及省、市媒体高度关注;2017年,白眉鸭、灰雁等珍稀鸟类也重新回归滇池怀抱……

  在水质逐渐稳定、干扰减小的大环境下,通过水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人工帮助,芦苇群落、假稻+雀稗群落等挺水植物群落得到大面积恢复;70年代曾经消失的轮藻群落、微齿眼子菜群落,目前在滇池南部湖湾也有了一定面积的存在;原来的滇池一景——海菜花也在人工引种的情况下得到一定恢复和保护。

  更让研究人员惊喜的是,多年未见、被IUCN红色目录定为濒危级(EN)物种的滇池银白鱼在调查中被发现;曾在滇池中几乎消失的土著鱼类滇池金线鲃、云南光唇鱼等也通过人工繁殖后陆续被投放进滇池;滇池银白鱼和几乎已在滇池自然水体中绝迹的中臀拟鲿(湾丝)两种滇池土著鱼的人工繁殖项目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有望向滇池进行投放……

  水质不断趋稳向好、透明度不断上升、污染物不断下降,也使得一些对水质、水环境要求较高的植物有望回归。据悉,2019年昆明计划在草海实施湖内水生态恢复项目,适当种植良态水生植被,改变草海水净但水生植物较少的状态,增加水体自净能力,加速促进湖内水质持续提升。(记者 孙潇)

责任编辑:钱霓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