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社会热点 >> 正文
【我的40年】早点轶事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6日 20:07:02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苏然

  说起来不怕笑话,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我,对早点这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字眼,竟还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记忆中只有11户农户的家乡,孩子们上学要到很远的公社去上。如此,本来孩子就少的寨子里,就更少有孩子去读书,即便上学,家长们也是等到孩子年龄稍大些,基本能照顾自己才把孩子送到学校。

  1981年,改革春风劲吹大江南北,毫无例外的吹到了祖国南疆这个无法在任何一张行政区划图上找到的小村庄。这一年,母亲用卖木耳、卖干笋、卖鸡蛋积攒的钱把已经8岁的我送进了公社的学校。学校没有寄宿的条件,但有好多孩子因为离家远必须寄宿。

  为了孩子,来自全公社各大队各个生产队的家长们七脚八手,砍木料的砍木料,破竹子的破竹子,挖地基的挖地基,只半天功夫,约40人的家长群就建起了一幢四间约80平方米的木料为柱、竹子为墙、油毛毡为顶的学生宿舍。接下来各自家长选定了自家孩子的床位,开始忙于栽桩、订木条、铺竹芭、垫蒲习……我们就这样被安顿了下来。

  在学校的第一个清晨,我们是在听到“当、当、当……”的钟声后被生活老师唤起的。生活老师指导我们穿衣洗漱、叠被子,然后对我们说:“吃早点去了。”我不知早点为何物,但我看同宿舍的同学们都抬着口缸或吃饭碗朝食堂方向走去,我也拿起我口缸跟了上去。来到食堂,只见室内蒸汽腾腾,3个中年阿姨在那里忙碌着,室内的窗台下摆放着3个大盆和1个小盆,大盆里分别盛着米干、米线、馒头包子,小盆里装着盖帽,室外的窗台下支着一张旧课桌,上面摆放着盐巴和一盆用固体调和的酱油。我愣愣地站在窗台前,这时其中一个阿姨问我:“你要吃什么?”“吃早点。”我脱口而出。“你要吃米干、米线、还是包子馒头?”食堂阿姨再次问我,并伸手向我接口缸。不知怎么,可能是刚到一个新的陌生环境,这一天我反应有点迟钝,我还是怯怯地说出了“早点”二字,这时身边同学一下哄笑起来。我顿时发现自己“老土”,让同学见笑了,连忙红着脸嗫嗫地说:“我吃米线。”食堂阿姨一个都没有笑,可能是见惯了我这样不识早点的乡下孩子。阿姨把盛好米线的口缸递给我,我放好盐巴酱油迅速离开了食堂,生怕同学们看不起我这个不知道早点是何物的“乡巴佬”。后来,我在与同学的交谈中得知,其实那天早晨像我一样不知道早点是指米干、米线、馒头、包子等早餐食物的同学还有好多,只是当时大家都在观望而已。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家乡的经济社会快速高质量发展,我们的早餐越来越丰富了,米干、米线、面条、馒头、包子、饺子……这些我们习惯称为早点的食物,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寻常物,但就在那一年,我却不知其为何物。

责任编辑:赵黎浩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