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陆军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开展为期7天的跨昼夜实兵战术演练,探索论证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新模式。
机动投送途中在高速公路服务区餐厅快速就餐、作战实施阶段食用集体常温(冷冻)食品、战斗间隙食用单兵高能食品......野战饮食保障是影响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研究探索“打仗型”后勤保障是实战化练兵备战的重大课题。
日前,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试点任务陆续在各军兵种部队展开,军委5个部门联合对此项工作进行部署,军民融合协力构建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体系。
野战部队的“外卖”
记者跟随部队实地采访,了解战部队如何叫“外卖”。
该旅按照演练计划从营区出发,部队行至高速公路服务区时,正值午饭时刻。记者在现场看到,官兵从下车集结到就餐完毕人员登车,耗时仅20多分钟。官兵们说:“没想到演练还能有这么好的就餐条件,菜多,还好吃!”
这都归功于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的探索创新。承担部队临时用餐需求的社会服务单位和部队提前签订过战时应急保障协议,他们为部队“过境”提供购菜、备餐、就餐、清理餐厨垃圾“一条龙”式伙食保障服务,大大缩短就餐时间,极大提高了部队机动速度。
保障机关根据部队作战实际,选择沿途就近服务区,确定地点、时间、数量、保密要求,商家模块化保温包装把食品送达行军梯队,迅速下发至个人,就餐后组织回收餐余垃圾,清除就餐痕迹。
某营炊事班班长徐帅说:“以前为这么多官兵提供‘四菜一汤’,光埋锅造饭就得1小时以上。现在,有了这样的保障体系,饭菜种类更多、更好吃,时间大大减少了。”
炊事兵“减负” 战斗力增加
“XX班前出XXX高地占领有利位置!”部队行军途中,收到指令后,某营炊事班班长陈景兵迅速带领全班人员投入战斗。该旅旅长向记者介绍,这是他们树立“人人都是炊事员、人人都是战斗员”的理念,积极探索饮食保障由生活型向打仗型转变的一个缩影。
在传统观念中,炊事班的主要任务就是做饭,在行军途中常常背着一口大锅和生蔬果肉,部队安营扎寨后就开始埋锅造饭。这样的传统保障模式不仅环节多、折耗大、效率低,生火做饭产生的炊烟还极其容易暴露隐蔽行踪,影响作战进程。
如何告别“埋锅造饭”的老传统,让炊事兵真正从保障员转变为一线战斗员?该旅作为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试点单位之一,针对集结部署阶段条件简陋,环境复杂,后方补给困难的实际,采取平台运行的方式,区分单兵自热食品和常温集体食品方式保障。根据方案,计算部队需求,科学制定计划,采取野战给养器材单元或炊事挂车,利用平台统一加热后分发至各班,以班为单位组织就餐,最后连队统一回收餐余垃圾,快速组织清除痕迹。
此外,他们还通过签约企业开设战场饮食保障“生产线”,提前储备成品、半成品,加强储备生产能力,确保接到任务迅速生产和投送。
进入新时代,改革强军的步伐加快。如何摒弃“埋锅做饭”和“四菜一汤”传统积弊,重塑野战饮食保障体制机制和战时部队饮食结构,推动野战饮食保障由生活型保障转向打仗型保障,进一步提升部队战斗力,已成为全军各类型部队的努力方向。
云南网记者 左超 杨之辉 通讯员 杨应增 张愔杰 欧自诚 梁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