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另一眼 >> 正文
“夸夸群”走红的背后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5日 14:38: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至:

  原标题:“夸夸群”走红的背后        

  “拍得真美,夸!”“徕卡色调就是强哇!”“拍出了湿润的空气和青葱的感觉!”春和景明,正是赏樱之时,武汉大学大三学生小李拍摄的一张樱花照片,在一个名为“武大XX夸夸群”的微信群里成为“爆款”。同学们在群中分享各自拍摄的樱花美图后,随之而来的是此起彼伏的赞美。有的同学发完图片主动求夸,有的则是单纯分享。所有的赞美都有固定格式,一般是一句话加上一个“夸”字。

  近期,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学生和校友间,出现一批以“夸人”为主题的微信群。这一现象很快从校园蔓延到社会,以小区、公司为单位的“夸夸群”相继出现。很多人将自己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事情分享到群里求“夸”,便静候群友们热情诙谐的夸奖。

  1、求夸得夸,“夸夸群”火起来

  前不久,清华大学毕业生木木无意间在某平台看到一篇介绍“夸夸群”的文章,于是便萌生了拉一个群的想法。“拉群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两天时间内,很快就满500人”。

  木木刚参加工作不久,初入社会的她偶尔会感到疲惫和无助,渴望与朋友们分享一些小情绪。“我觉得有相似想法的同学还挺多的,大家都有想吐槽或需要治愈心灵创伤的时候,所以我就发了个朋友圈,说想建一个清华职场”夸夸群”。有一些同学积极响应,后来群里朋友又自发去拉其他人入群,人就越来越多了。”

  “夸夸群”里发布的内容五花八门:求安慰,求鼓励,或者单纯求夸。群友的回复也各有千秋,有的直截了当,有的敷衍了事,有的另辟蹊径。木木介绍说:“大家在群里的发言和互动比较频繁,会发一些职场或个人生活的点滴,求大家夸赞,一会儿就有七八条乃至十几条回复。”

  工作点滴也是求夸重点。有群友发消息说:“演讲稿写不出来,求夸。”转眼就蹦出来几条回复:“深思熟虑,认真负责,夸!”“可以脱稿,夸!”“追求完美,夸!”有的回复可谓绞尽脑汁、独辟蹊径:“一位即将用心灵影响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践行者,不需要写稿就可以完美发挥,夸!”

  北京联合大学讲师刘源最近也被拉进了一个“夸夸群”:“刚被拉进群里时,并不了解功能是什么,只是觉得有些怪。大家主要是在群里说好听的话。内容上,主要和日常工作相关。比如某个同事加班了,就会说很累,求夸夸,然后就会有其他同事来夸奖。”据刘源介绍,因为群里多是青年教师,也会有一些吐槽工作的内容,比如某个学生出现的问题以及某项工作安排对大家日常生活的影响,等等。

  专家表示,“夸夸群”里很多群友互相之间既不认识也不了解,很难结合个人特点精确地夸奖与赞美他人,但这丝毫不影响群友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短暂的心灵按摩。

  2、缓解压力,满足心理需求

  不少群主和群友都对拉群速度之快、扩散之广表示惊奇。“我认为这源于一些人希望把朋友拉进来,让他们看到大家纷纷夸赞自己,有一种秀一下的心理。”某“夸夸群”的群主周若愚说,此前出现的“喷喷群”氛围并不友好,因此也更短命。

  除了气氛更和谐,“夸夸群”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深层次原因更值得关注。在木木看来,成年人同样需要被夸赞和表扬。“我觉得互相夸赞是对生活压力的一种缓解,大家总需要分享和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夸夸群’里,大家都处于不熟悉的弱连接中,更无拘无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勇表示,“夸夸群”契合部分年轻人需要心理关怀的期待。他将这种社交方式称之为“轻社交”。“我觉得这是网络时代的特点之一,即一切都具有某种虚拟性。这种社交不那么真实,但又无法说它完全虚幻。所以,这是一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社交,符合这个时代青年人的人际交往心理。而且这并非当下青年的个案,渴望被人夸,或者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性使然。”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章友德认为,“95后”这一代高校学生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过去人们的表达基本上是在熟人之间进行。在开放性的信息化时代,新一代青年实际上是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间去表达,“通过多种视角,往往会带来意外的效果”。

  不过,也有一些网友对“夸夸群”表示质疑。有网友批评,“夸夸群”的夸奖多是仪式性甚至幽默风趣的附会,完全不是实事求是的赞许。

  南京大学教授杜骏飞认为,“夸夸群”的出现给了青年人一个“醒着做梦”的机会,“大学生会识别不出‘夸夸’话语里的真假吗?显然不会。‘夸夸群’能给一个求夸者带来的,不是实质性的肯定,而是某种虚幻而宝贵的善意。所以,‘夸夸群’是情感寒冬里的抱团取暖,是孤单生活里的些微温馨,自然,它也是廉价但仿真的社交喜剧,是对不可企及的人生幸运的模拟。”

  3、多元社会,“互夸”值得深思

  打开手机,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微信群,有的热火朝天,有的则门可罗雀。“夸夸群”也经历了一个热度逐渐下降的过程。

  虽然互夸是建群初衷,但是一些“夸夸群”在逐渐降温后又衍生出新的功能与主题。周若愚表示:“确实,如果单纯夸人,持续不了多长时间,总不能一直夸下去。我自己建的几个‘夸夸群’,现在主要以科普心理学知识和交流沟通技巧、如何表扬别人为主。现在,群里又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是继续有人在讲话。”

  如今,木木的“清华职场夸夸群”成了服务同学的新平台。她说:“群里会有一些商业合作、团队合作、公司发展、招聘等方面的信息,因为主要成员是已经工作或者即将参加工作的同学,这种校友间的互帮互助很有必要。我觉得这可能会成为群友间维系关系的新纽带。”

  在赵勇看来,这一现象可以看作快餐式的文化征候。一是大家失去了新鲜感,二是夸人也是一个技术活儿。

  针对“夸夸群”这一社会现象,赵勇评价说:“在我的心目中,以往青年亚文化往往具有某种反叛性和先锋性,所以某种青年亚文化兴起后,就会给社会带来一种震动。但‘夸夸群’已不反叛了,群里的人一团和气、相互表扬,这样一种演变其实是很令人深思的。我希望有人去专门研究一下这种青年亚文化现象,以及深藏于其背后的青年亚文化心理,也许研究出来的结果会更有趣。”

  章友德指出,年轻人求夸奖背后凸显了当前激励教育的缺失。他认为,中国家长和老师多以更高标准要求孩子,不大会夸奖。但是,正面激励往往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更好成长。中国家长需要学会鼓励、支持,和孩子互动,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学生求夸的心态,表明了生活中他们缺少这样的激励。”

  从深层次看,“夸夸群”走红背后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严肃对待。相关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心理健康需求极大,但目前能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人数少、收费相对较高,且存在专业能力与大众需求衔接不到位等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去年11月中旬,国家卫健委等10部委下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用3年时间在试点地区逐步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索出可供全国推广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

  “‘夸夸群’将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专家表示,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心理服务的支持,这是一项全新工作,也将面临漫长而复杂的历程。但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是一门必须补上的课。从社会公众的角度看,“夸夸群”的出现,会促使大家更加重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关注、支持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正是“夸夸群”走红背后的重要意义之一。(记者 张鹏禹)

责任编辑:张轩玮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