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海菜腔《月下情歌》
《月下情歌》是“彝族海菜腔”的代表歌曲。“彝族海菜腔”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海菜腔”发源于红河州石屏县异龙湖畔,又称“石屏腔”,俗称“大攀桨”,是男女青年在湖中打渔、捞海草等劳作时互相挑逗、对歌的一种形式,由于旋律悠扬起伏,如同湖中漂浮不定的海菜花,固名“海菜腔”。
彝族海菜腔《月下情歌》
“彝族海菜腔”的结构复杂,篇幅巨大,是一种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溶为一体的多乐段组合的大型声乐套曲。作为中国民族民歌中不多见的一个乐种,其艺术形式已趋成熟,其优美动听的旋律,起伏连贯的唱腔,高亢激昂,婉转悠扬的音乐风格和韵味,彝汉文化交融和浓郁的地域化方言的特征,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该节目曾参加云南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荣获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