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镇雄雨河乐利村:美丽乡村的生动样本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4日 15:14:25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在镇雄县雨河镇的大山深处,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山村——乐利村。近年来,该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经过“破窗效应”到“自我改变”到“习惯使然”的嬗变,使一个以土墙瓦屋为主,泥泞烂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风吹、污水满地流、群众抱怨多的贫困村,成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美丽新村和脱贫攻坚示范点。2017年,乐利村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盛夏时节,漫步在乐利村,一池秀水氤氲若梦,倒映着山峦、亭台、木栈道,树木茂盛,鲜花盛开,芳草碧绿,俨然一幅灵动的水墨长卷,绵延于乐利美丽乡村的天地之间。干净整洁的街道、红瓦白墙的民居互相掩映。学校、卫生室、文化广场、为民服务站、老年活动场所、小超市、电商服务等公共设施和服务网点一应俱全……乐利村发生的蜕变让人不禁感叹,村民们都自豪地认为,“现在村里的条件,一点也不比城里差”。

  美丽乡村促蝶变,移步换景好风光!三年弹指一挥间,乐利村变了,似天翻地覆。“乐在当代,利泽千秋”。乐利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一幅幅生动、祥和的和谐画面诠释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丰富内涵。

 

  镇雄雨河乐利村

  变“破窗”为风景

  7月 18日,“‘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寻走云南之昭通篇”采访组来到乐利村,寻访这个村的“前世今生”,感知这里发生的变化。

  在乐利村老年活动中心,门前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镌刻着“乐在当代、利泽千秋”八个大字。见到采访组,68岁的王清香老人在活动中心广场欢快地说起了快板书:“乐在当代讲奉献,利泽千秋惠民生;乐利安居逢盛世,感谢党和政府恩……”

  “以前,村里垃圾随处可见,路面坑坑洼洼。现在,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街道两旁栽上了绿化树,村里安装了篮球架、健身器材,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我这辈子做梦都没有想到会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感到很幸福!”说到村庄变化,王清香赞叹道。

  “脏、乱、差”曾是乐利村的代名词,而现在,乐利村民正在为今日的家园而自豪。

  

  镇雄雨河乐利村

  乐利村位于镇雄县北部,距县城62公里,全村辖2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苗等民族,有1320户5640人。2015年前,全村有336户贫困户,贫困人口就有1598人,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贫困人口多,村庄基础设施滞后,村容村貌脏乱差,村民破罐子破摔,对村内事务漠不关心,垃圾随处乱扔,污水随意排放,打架斗殴、不孝敬老人、邻里关系紧张等问题时常发生,形成典型的“破窗效应”。

  为改变这一状况,镇雄县及雨河镇从脱贫攻坚入手,从2015年开始,将乐利村作为脱贫攻坚示范点,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搬迁、风貌改造、镇彝威三年行动计划等工作,由县委书记挂钩,围绕村庄有发展、有变化,群众有收入、有保障,环境有文明、有和谐,全县有样板、有标杆的“八有”目标,从基础设施、村庄规划、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进行“多规合一”,建立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成立专业保洁队伍等,逐一补好“破窗”。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乐利村土墙瓦屋、泥泞烂路、垃圾满沟、污水四溢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红瓦、白墙、翘檐民居。而今,采访组见到的乐利村已经成为一个美丽宜居的村庄,成为镇威公路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镇雄雨河乐利村

  变“要我做”为“我来做”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乐利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期间,县、镇、村各级党员干部都参与其中,身先士卒,带着群众一起干。反复给大家讲意义、讲前景、讲规划、讲政策,不断消除群众抵触观望的情绪,努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雨河镇党委书记杜云平说,乐利村还成立了由驻村工作队员、村党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组成的先锋队,建立临时党支部,佩戴党徽、亮明身份,联系、服务、引领、示范群众。干部、党员带头干,让更多“吃瓜的群众”逐渐加入进来,最终使人居环境整治成为乐利村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

  

  镇雄雨河乐利村

  “‘硬件’提升了,‘软件’也得跟上,否则,好得了一时,好不了一世。”杜云平说。

  如何让一时之举成为常态,乐利村订出村规民约,使维护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有法可依”;发挥“乡贤”的引导督促作用,由老年协会、妇女协会隔三差五组织成员在村内巡查,一旦发现有人乱扔垃圾或有不文明行为,就用乡村特有的方式对其进行劝说和批评教育,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公共环境相对好管理,但家庭环境怎么管,对此,村委会也有“绝招”。他们组织老年协会、妇女协会成员,定期不定期进行入户检查,对家中卫生差、物品乱丢乱放的“现场指导”,对个别“懒人”,手把手教叠被子、打扫卫生,上门三次还不改的,就利用村内小广场上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挂名通报。久而久之,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人开始感到被邻里看不起、被嘲笑的压力,便主动要求上进。

  为巩固扩大环境整治的成效,雨河镇还组织当地的致富能手、土专家、土秀才以及村中有威望的乡贤能人现身说法,把自己勤劳致富的经历与其他村民分享,把自己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展现给其他村民看。

  乐利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全村文明、和谐发展,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营造平等、和睦、友爱的家庭关系和团结、互助、融洽的邻里关系,村里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儿媳”等评比表彰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改造人居环境,树立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使群众在美丽家园建设中找到了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做有村规,学有样子。通过持续不断的“软硬”两手抓,村民们在环境卫生上已经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变“制度”为“习惯”

  乐利村先用制度来约束全体村民,制定了“门前三包”制度,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把环境卫生管理划分为家庭区域和公共区域,各家负责家庭区域内卫生整洁有序和门前公共区域绿化美化,互相教育引导邻里主动参与卫生管理;公共区域由村委会设立公益岗位,聘请贫困群众组成保洁队伍。

  为保证制度能够有效执行并长期坚持,乐利村一方面坚决“执行”,不允许制度有“破窗”,例如成立由村委会、老年协会、妇女联合会和党员代表组成的卫生管理队伍,对“门前三包”制度的落实情况适时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求整改;针对不按时整改或整改不完善的家庭,定期汇总至村委会,利用电子显示屏滚动挂名通报,并不得参加村委会组织的任何评先、评优活动。另一方面将各家各户卫生整洁、文明新风、尊老爱幼、诚信守法、勤俭持家等纳入评比内容,每个月进行一次集中检查,每季度进行一次综合评比,年终进行一次最终评比,针对年终评比结果,对评优居民进行奖励,对不合格的进行通报。

  “村里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和‘好婆婆’‘好儿媳’的家庭,都把村委会颁发的牌子挂在家门口最显眼的位置,而被评为‘好婆婆’‘好儿媳’的女主人则显得非常的自豪。”雨河镇党委副书记邓云介绍,村民非常看重这些荣誉,把其视为家庭和谐满美的象征,每年都会积极争取。与此同时,还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通过学校加强对小学生环境卫生意识的培养,再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人居环境整治深入人心、成为共识。

  “现在村里抽烟的人已经不习惯乱扔烟头了,偶然看到地上的烟头或垃圾,大家都会自觉地拾起来放到垃圾桶里。”村民付绪书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镇雄雨河乐利村

  以民为本,为美丽乡村积聚正能量

  农民富了,村庄美了,怎样实现富裕常在、美丽永恒?雨河镇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尊重群众,发动群众激活内生动力,汇聚一切正能量,共建美丽乡村。为了让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干拼创”自信,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乐利村采取“三个四”群众工作法做好做实群众工作:“四必访”带着群众想。通过访致富能手谈带头,访弱势群体谈帮扶,访各类代表谈发展,访老上访户谈维稳,凝聚了发展共识,汇聚了发展力量,优化了发展环境;“四到位”帮助群众办。把“政策宣传到位,民意收集到位,困难解决到位,矛盾化解到位”作为基本要求,通过召开院坝会、开展集中宣讲、办好事解难事,化解矛盾纠纷,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得以保障,生产生活困难得以解决,发展的后顾之忧得以解除。“四带头”做给群众看。号召村干部和农村党员在脱贫一线带头发展产业、带头支援建设、带头服务群众、带头维护稳定,主动配合农危改、易地搬迁52人,主动调解征地矛盾100余次,主动参与产业发展27人,为群众作出了表率。

  通过脱贫攻坚、乡村整治,乐利村改变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乡风文明了,村民素质全面提升了,基层组织凝聚力增强了,党员的带头作用发挥出来了,群众思发展、谋发展的劲头更足了。通过组织培训,全村已由过去常年300多人外出务工发展到1900多人,留在村里的群众也办起了生猪养殖场、养鸡场,引进绿化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建起了苗圃基地,猕猴桃、板栗、药材种植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村民收入年年稳步提升。2017年,乐利村实现了脱贫摘帽。

  有感于乐利村的巨大变化,雨河镇中心小学87岁的退休教师叶光辉赋词《鹧鸪天·雨河颂》一首:“镇北山川喜气浓,雨河处处展新风。新村建设如新笋,经贸繁荣似火红。山水秀,畜牧丰,脱贫致富热潮中。黎元盛赞中枢好,党政乡官立伟功。”

  “下一步,雨河镇将继续秉承‘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全镇全域美丽为最终目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实现美丽乐利的全面系统升级,把美丽写满雨河大地。真正体现田园之美、自然之美、农耕之美、传统之美,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美丽乡愁!”杜云平信心满满。

  云报全媒体记者 谢毅 杨萍 申时勋 刘畅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永刚 摄影报道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杨倩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