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十大读书人物”评选结果在陕西西安二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揭晓,云南退休老干部杨云宝榜上有名。
让人意外的是,对阅读疯狂迷恋的杨云宝曾是一位双目几近失明“耕读者”,所以,当他作为获奖者站在“全国十大读书人物”颁奖台上时,不少嘉宾从他痛并快乐着的“阅读履历”中,深刻理解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那句话:“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杨云宝。云南省委宣传部 供图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 近视2600度却痛并快乐着
杨云宝出生于1958年9月,是一名中共党员,编审,云南教育出版社原常务副社长,云南出版传媒技工学校原校长。
由于从小酷爱读书,杨云宝经常沉浸于书的世界难以自拔,以至于视力不断下降,眼镜近视度数不断加深。于2014年申请视力残疾评定,视力为0.04,配镜2600度,被定为二级残疾。
不过对爱读书的杨云宝而言,摆在眼前的“残疾人证”并不能成为阻挡他继续阅读的理由,因为他发现,这种“痛并快乐着”阅读过程已经成为了他无法改变的生活方式。
蹉跎岁月的读书积累 杨云宝“久旱逢甘霖”
1964年,杨云宝上小学,慢慢开始识字并享受阅读的快乐。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他的阅读不得不转入地下,而且只能是碰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许多书和手抄本要么躲在煤棚里看,要么躲在被窝里看。“书友之间交换书籍一般只有两三天的时间,必须以极快的速度阅读,有时晚上停电只能借着蜡烛和煤油灯的微光通宵达旦地看书。”杨云宝说。
杨云宝回忆,在恶劣的环境下读书,10岁的自己已经戴上了300度的近视眼镜,成了那个年代少有的“怪物”,但这没有动摇自己读书的决心,以至于18岁高中毕业时,自己的祼眼视力仅有0.1,700度的镜片厚得像啤酒瓶底。
1976年,为了生活,杨云宝不得不走上了以打临工为生的艰辛道路。不过对爱书者而言,只要有书为伴,蹉跎岁月也算是苦中有乐。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激烈高考竞争中,杨云宝凭着多年读书的积累考入昆明师范学院。久旱逢甘霖,他和绝大多数77级、78级的同学一样,在知识的海洋里不知疲倦地畅游。经过四年苦读,1982年,杨云宝以优良成绩毕业并入了党,但眼镜度数也上升到了1000度。
结缘学术大师 杨云宝将人生忧患与书本知识紧密勾连
出于对读书欲罢不能的酷爱,1990年杨云宝主动放弃了云南省委党校处级干部的身份,调入云南人民出版社做图书编辑工作。从此,读书成了他职业生涯的主旋律。“因工作关系我结识了费孝通、张岱年、季羡林等学术大师,受他们的影响和指点,自己读书生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层次,将人生忧患与书本知识勾连得更加紧密,不仅为自己的兴趣而读书,更力图为苍生而读书。”杨云宝说,读了半个多世纪的读书,视力也不行了,但自己无怨无悔,仍愿继续享受读书的快乐。
据了解,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工作期间,杨云宝参与和主持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科技部项目,并在《人民日报》《求是》等多家媒体上发表文章、著作、书评约150万字,策划组织出版几十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另外,他责编和组织的图书、音像出版物十余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奖项,还先后被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委党校等单位聘为兼职教授、特约研究员、研究生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培训教师,他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分享众人,以期带动更多的人投身于阅读中。
2017年,通过置换人工晶体的白内障手术,杨云宝的视力恢复到0.8,一举摘掉了佩戴近50年的眼镜。如今,已经退休的杨云宝正式跨入了老年读书好求甚解的行列,读书真正成为满足他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享受阅读乐趣的一种纯粹的生活方式。
云南网记者 赵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