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报集团全媒体寻走云南之临沧篇】“中国滇红第一村”:大山里村庄的“好模样”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06日 20:01: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硬化路通村到户,核桃挂满枝头,茶树苍翠欲滴,青山掩映下的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9月5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寻走云南采访团一行在凤庆县安石村看到,这个曾经经济落后,产业单一的贫穷村庄已经迎来了华丽的转身,通过种好“四棵树”,健全“四个一”联动机制,村美民富的“安石画卷”正呈现眼前,赢得了“中国滇红第一村”的美誉。

  宜居宜游的安石村 彭文昌 摄

  “以前小时候看着电视剥玉米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谁也没想到‘手里没粮’的我们能靠‘经济林果’致富。”安石村安庆自然村村民殷贵宁回忆说,因为地理气候等条件制约,安石村曾因庄稼产量低等原因,一度沦为当地有名的贫困村。

  中国滇红第一村 彭文昌 摄

  如何从贫穷走向富裕?安石村的发展,始于2005年的退耕还林工程。

  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 彭文昌 摄

  不过在实施退耕还林之初,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遭到了不少村民的反对。“大家普遍想的是种果树没有种粮食靠谱,担心没了耕地后会饿肚子。”安石村党总支书记陈维菊表示,为及时解决问题,村委会通过落实政策补助以及成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领导组进行动员,最终做通了老百姓的工作,这样的举措也为安石村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元绿色产业 彭文昌 摄

  “摘茶叶、赏花、摘樱桃,这些年我们村游客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殷贵宁高兴地表示,村里不少人都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为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夯实发展基础,近年来,当地通过创新机制体制,以安石村为核心,联合周边村寨探索成立了“滇红第一村党委”,以茶叶产业发展为利益联结纽带,统筹解决“中国滇红第一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彭文昌 摄

  如今这样的举措已初见成效,走在茶园里一条条颇具特色的旅游观光步道上,不少同行的记者纷纷感慨于如今安石村蜕变之后的“好模样”。为继续发挥现有资源禀赋的优势,安石村进行了“中国滇红第一村”核心区修建性详规编制,同时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做实村庄规划,“旅游特色型”“美丽宜居型”“自然山水型”……一个个符合村情民意切实可行规划目前已经出炉并启动建设。

  不断丰富村寨内在品味 彭文昌 摄

  作为滇红茶的主要原料基地,安石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突出茶叶产业发展重点,成立了“中国滇红第一村”茶叶产业协会和“中国滇红第一村”茶叶产业联盟,制定了原料、工艺、价格、包装“四个统一”产品标准。并将核心区茶叶基地纳入联盟管理,推动茶企改进生产技艺,引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管护,着力打造茶产业示范村。

  “我们还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四季有色、四季有花、四季有香、四季有果’的‘中国滇红第一村’。”陈维菊说,在做优茶产业的基础上,安石村还借力乡村旅游发展,通过文化墙绘制、茶文化历史挖掘、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的开展,统筹一体化推进乡村振兴。

  升级打造旅游景观 彭文昌 摄

  “一个班子抓统筹、一个规划强引领、一个标准严推进、一张名片树品牌”,通过健全“四个一”联动机制,如今的安石村乡村美了、产业旺了、村民富了,“滇红第一村”的品牌被越擦越亮。安市人民凭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奋力迈步,不断书写着自己的“好模样”。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黄翘楚 李春林 夏方海 罗宗伟 段建鑫 陈飞 普建彬

  临沧融媒体新闻社记者 字学林 彭文昌 张正霖

  凤庆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禹志云

责任编辑:孙寅翔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