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社会热点 >> 正文
一场“就地取材”的劳动教育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12日 14:14:47  来源: 新华网
分享至:

  原标题:一场“就地取材”的劳动教育

  “这个是糜子,我们吃的粘豆包、黄米饭就是用糜子做的。”九月刚开学,东北乡村一片爽朗。在黑龙江省明水县永兴学校,教师邵春辉站在一米多高的糜子地里,讲解着这种“新奇作物”,孩子们围成一圈听得认真,旁边立着一块“种植试验田”的牌子。

  下午两点,阳光照射在这片园子里,花红草绿一片绚丽,数下来各种各样的植物不下二十种。邵春辉说,虽然在农村,但现在的孩子接触农活儿少,有时也“不识五谷,分不清稻子、谷子,更不认识糜子。”

  今年初,学校利用自留地,规划出一片种植试验区。全校九个年级,每个年级划分一片,负责种植一种作物,有大豆、黑豆、马铃薯、小麦、甜菜、向日葵……在不同的节气耕种不同的作物,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了解作物的习性。

  听完老师的科普,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模样,用小手捧起一串沉甸甸的糜子穗,仔细研究起来。

  “虽然明水经济不发达,但再穷不能穷孩子,要尽我们学校所能,给孩子们科学、全面的教育。”永兴学校校长罗文举说,学校“就地取材”,给孩子们开创劳动课堂,让孩子们亲近劳动,感受劳动,学会劳动。

  这边学习正酣,那边拔草热闹。在班主任教师李淑红的带领下,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们“猫”在试验田拔草。“一、二年级的孩子小,干不了重活儿,就在一边看着,顺便打下手,这园子基本靠我打理,到了三年级就得交给他们了。”李淑红快人快语。

  “老师,你看,我拔了这么多。”9岁的孙佳奇平常有些腼腆,在田地里变得“欢实”起来。不一会儿,几个孩子的小手都被杂草塞满了。

  李淑红回忆说,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不愿意踩泥地,自己就先进园子,示范给他们看。慢慢地,孩子们便觉得不过瘾,都想自己种、抢着干。“劳作也让孩子们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懂得节约和感恩,一些家长跟我们说通过劳动课孩子更懂事了。”

  “体会过多么辛苦,才知道该多么珍惜。”邵春辉说,如今园子成了孩子们的“宝贝”,只要看见有人来“破坏”,他们就跑过来告诉对方“不能乱踩、不能乱摘”,也明白了保护植物、爱护自然的意义。

  入秋,园子里的各种谷物即将成熟,永兴小学也将迎来一个收获季。让罗文举欣慰的是,跟随四季变换,孩子们感受了劳动的幸福,也渐渐理解着生命的乐趣。(记者 管建涛 杨思琪)

责任编辑:张轩玮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