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沅 杨云智 摄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在人们的思想、生产、生活、意识、文化等方面,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新思想、新文化、新科学的洗礼,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从原始落后一穷二白,步入崭新的现代生活时代。在此过程中,镇沅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谱写了一部人类文明史上的壮丽篇章。
1949年10月16日,镇沅临时人民政府成立,历经风雨七十载,镇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全县经济总量达到53.64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549倍。1952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仅为98元,到2018年人均生产总值达25054元,比1952年增长了254.7倍。1952年全县地方财政总收入只有37万元,到2018年达48408万元,比1952年增长了1307.3倍,年均增长11.5%。
70年来,全县21万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用坚韧不拔和智慧汗水同全国一起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昔日的穷乡僻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镇沅大地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各族人民意气风发、自信豪迈。
镇沅 镇沅县委宣传部 供图
脱贫攻坚显战果
十八大以来,镇沅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切实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的基本方略。2014年以来,累计脱贫9659户3452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贫困村退出74个。2016年以来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1.7亿元,脱贫攻坚成为全县有史以来最大的民生工程。
通过努力,全县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从绝对贫困到基本温饱、再到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性跨越,步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芳香镇沅 方斗云 摄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十八大以来,镇沅县持续加大对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基础项目建设,以“五网”建设为重点,建成一大批骨干工程,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飞跃性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镇沅没有一寸公路,“对面能说话,相逢走半天”、“人们出行基本靠双脚”,这便是当时镇沅的交通现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届党委政府把公路建设作为主战场,带领全县18万群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镇沅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1年10月动工,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建成的87公里弥宁路是镇沅第一条公路,翻开了镇沅交通历史的新篇章。时至今日,镇沅全县110个村全部通硬化公路,山区农村家家有串户路,全县公路通车里程6636公里。
火把广场 云南日报 供图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镇沅县上下着眼于打造特色经济优势,全力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努力把优势产业做出特色,把特色产业做出规模,把规模产业做出品牌。
经过70年不懈奋斗,形成了矿、林、烟、畜四大支柱产业,茶叶、核桃、蔬菜、林下经济、花卉五大骨干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的“4+5+1”的产业体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形成以“二产拉一产推三产”的发展格局。
“十二五”以来,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19.6%。
70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18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8亿元,比1952年的608万元增长了538.5倍,年均增长10.1%。
民中 镇沅县委宣传部 供图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70年来,镇沅县围绕“文、水、特、业”四字,重点推进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提升改造,实施城市提质扩容工程。到2018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3.4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2.2万。全县人口从1949年18万增加到2018年末的21.3万人。镇沅从改革开放前泥墙土路的贫困农村和百废待兴的狭小县城,完成到如今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和绚丽繁华的现代化精品县城的转变。
镇沅县城全貌 镇沅县委宣传部 供图
过去,人们居住的闪片房、茅草房、竹瓦房、竹篱笆房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人畜共居、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一去不复返;未来,镇沅还将一如既往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继续拼搏奋斗,创造更加幸福安康的新生活,为“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铸新的辉煌。
云南网记者 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