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红色的佤族礼服,岩克姆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的一员观看庆祝活动。前几天他还代表西盟县领到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荣誉。此刻,岩克姆心情激动,他最想告诉曾为佤山解放和民族团结事业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外公拉勐:自己也来到了天安门,和各族同胞一起,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岩克姆是西盟县政协党组副书记,也是西盟佤族头人拉勐的外孙。
岩克姆接受云报全媒体记者采访
69年前,新中国成立1周年时,拉勐曾是西南地区民族国庆观礼团的成员之一,到北京参加了国庆周年观礼,并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回到普洱后,拉勐积极向佤族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工作。1951年元旦,普洱专区第一次各民族代表会议结束后,大家决定用佤族“剽牛”“喝咒水”的习俗,来表示各民族大团结。拉勐又当起了剽牛手,党政军领导与各民族代表喝了“咒水”,立下了有着“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称号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岩克姆说,拉勐是普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面旗帜。是他带领西盟佤族坚定不移跟党走,结束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走出了迈向文明社会、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的关键一步。此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支持下,佤山得到了跨越发展,佤族群众一步跨跃千年,迈向了幸福生活。
此次来北京前,岩克姆激动地几天睡不着觉。他说:“我想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汇报,我们西盟县已经顺利脱贫摘帽,家家住上砖瓦房,公路通到家门口,产业发展热火朝天,过去封闭落后的历史一去不复返,阿佤人民再次唱新歌!”
刘成 摄
多知道一些
一座誓词碑 一段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真正赢得各民族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普洱市各族人民共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共同用生命和鲜血终结了漫漫长夜,迎来新中国的黎明。
◎1950年,佤族人拉勐当时是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一个佤族部落的头人,受邀到北京观礼,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回到西盟地区后,拉勐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宣传民族团结的必要性,积极改革佤族当时的迷信旧俗。
◎1951年,当时的普洱地区发生了两件被各族人民铭记至今的大事:民族团结誓词碑和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塔的诞生。
1951年元旦,在当时的宁洱县红场,党员代表和26个少数民族的代表,按照民族传统,慎重举行了剽牛仪式,立誓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
1951年1月,西盟地区拉祜族、佤族、傣族、汉族等民族同胞3000多人聚集在西盟县佛殿山,大家每个人凑一个石头,在佛殿山垒石结盟,盟誓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永不变心。当时垒起来的盟誓塔长5米、宽4米、高3米,在西盟区的红色历史和民族团结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成 摄
民族团结誓词碑文
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
此誓
(签名):召景哈(傣文)、喃巴独玛(傣文)、叭浩(傣文)、召贯(傣文)、独弄浩(傣文)、李扎圣(拉祜文)、左朝兴(拉祜文)、张翰臣、方有富、李老大(拉祜文)、李光保、马朝珍、李保、拉勐、陶小生、张石庵、李扎迫(拉祜文)、麻哈允(傣文)、魏文成、萧子生、赵布金、高寿康、白开福、朱正福、何德、龙云良、阿街(傣文)、李世祥、罗恒富、李学智、王开林、陶世文、张玉保、李万学、张绍兴、杜阿尼、黄阿独、的金(傣文)、叭弄浩(傣文)、刀焕贞(傣文)、昌恩泽、雷同、唐登岷、张钧、曾从信、方仲伯、谢芳草、李吉泰
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
公元一九五一年元旦
刘成 摄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它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之后,千百年来的民族隔阂正在土崩瓦解,边疆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形成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平等团结的关系。
民族团结誓词碑主题鲜明,它不仅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缩影,因而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
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
9月20日,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工作办公室经过报名推荐、资格审核、初次评审、实地考察、征求部门意见、复评审查、报批审定等程序步骤,评选出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共140个。其中,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获组织创新奖。
云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颖 郎晶晶/文 雷桐苏 段芃/摄影 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