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独龙江畔的老方家——火红果实照亮红火日子
一片空地、一个简陋窝棚、一大堆刚刚采摘的新鲜草果……草果采摘季,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的一条公路边,村民们围成一圈将这些红彤彤的果实一颗颗掰下来放进麻袋里封装,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偶尔也被这些散发着独特气味的草果堆吸引,停车询问。(潘越、赵普凡、罗春明摄影报道)
方新明正在清点装袋完成的草果。
这是独龙江乡献九当村村民方新明家正在采摘草果。方新明家一共种植了100多亩草果,除了全家人出动,还请来19位村民帮忙,采摘、装袋、称重、记账,一派繁忙。(潘越、赵普凡、罗春明摄影报道)
过去的独龙族同胞们依靠“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生活。
过去,受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发育程度制约,独龙族同胞靠“轮歇烧荒、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等耕作方式艰难度日,导致“树越砍越少,山越烧越秃”,生活却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独龙江乡生态环境保护与群众脱贫致富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潘越、赵普凡、罗春明摄影报道)
独龙族群众民房背后种植的草果林。
穷则思变,变则思通。当地党委政府深深意识到,实现稳定脱贫、全面小康还得“靠山吃山、依林致富”。独龙江林业资源丰富,发展林产业大有可为,于是当地树立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的目标,探索出了一条“不砍树、不烧山”也能脱贫致富的路子,大力发展以草果为主的林下特色产业。(潘越、赵普凡、罗春明摄影报道)
火红的草果。
草果是豆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宜在林下或溪边湿润处种植,是药食两用中药材大宗品种之一。(潘越、赵普凡、罗春明摄影报道)
森林中的草果林。
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2012年初,独龙江乡通过给独龙族群众免费发放草果苗、主动送技到家门等方式展开帮扶工作,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林下草果种植。(潘越、赵普凡、罗春明摄影报道)
丁秀丽正开心地向大家展示新鲜草果。
方新明的妻子丁秀丽介绍,他们家从2011年开始种植草果,至今已有8年,收益最高在6至7万元左右,最低在3至4万元左右。(潘越、赵普凡、罗春明摄影报道)
村民们正在将装袋完成的草果称重。
在2011年之前,方新明家里主要靠种植玉米、芋头、土豆等农作物,但收益仅够一家人吃饱,并不能带来经济收入;随着独龙江乡草果试种成功,方新明一家也加入种植草果的队列里来。(潘越、赵普凡、罗春明摄影报道)
方新明正在核对账目。
“一共七千四百一十六斤,赚了三万三千多块!”方新明看着自家已经装袋完成的草果堆说,“今年的行情还不错,一市斤草果最高可以卖到4.5元左右。”(潘越、赵普凡、罗春明摄影报道)
方新明正在滑过溜索。
这批草果刚刚售罄,方新明便和几个年轻村民一起拿上溜索滑轮,准备到江对岸森林里采摘种植的草果。原始森林山路十分陡峭难走,方新明却如履平地般背着箩筐收获着“致富果”。(潘越、赵普凡、罗春明摄影报道)
方新明正在收割自家的新鲜草果。
过溜索、爬陡坡、摘草果……方新明在体力上一点都不比年轻小伙差,同行小伙开玩笑说:“我翻过一座山的时间,老方已经翻过两座了!”(潘越、赵普凡、罗春明摄影报道)
方新明和妻子一起清点到账的收益。
方新明和妻子育有一儿一女,大女儿现已成家,小儿子目前正在昆明读书,平时夫妻二人会请一些村民帮忙照看草果地,女儿和女婿有空的时候也会过来帮忙,日子越过越红火。(潘越、赵普凡、罗春明摄影报道)
鸟瞰独龙江。
截至2018年底,独龙江乡草果种植面积达6.8万亩,产量达1004吨,产值约743万元,草果种植户仅草果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3000元以上。前不久,贡山县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上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小小的“草果树”,让人们看到了独龙江产业兴旺的曙光。(潘越、赵普凡、罗春明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