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彝家公社助推彝绣闯新天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2日 08:33:24  来源: 云南网-春城晚报
分享至:

  原标题:彝家公社助推彝绣闯新天       

  公社,对于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是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彝家公社就是这样一个有乡愁、有记忆、有创造的地方和平台。经过10余年的发展,楚雄彝家公社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已经研发出1000多种彝绣产品,产品远销南亚、欧美等地区近10个国家,带动签约的7000多名绣娘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艰难起步

  4年访遍楚雄彝族村寨

  2002年以前,楚雄彝家公社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永淑在楚雄经营一家服装店。对于那时候的她来说,并不知道什么是“民族文化”,更不知道作为土生土长的彝家妹子,怎么将彝族刺绣技艺保护和传承下去。“那时候店里经常有人来问,哪里能买到民族特色的东西。” 金永淑说,有一次自己正在店里缝制一双鞋垫,一个外地游客看到后非常喜欢,执意要跟她购买。

  “这个事情对我触动特别大,第一次萌发了是不是可以把民族特色的东西做起来。”有了想法之后,金永淑只收了1万多元就把服装店转出去了,准备回到自己从小长大的彝族村寨,去看看亲戚朋友做的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市场。从2002年开始,金永淑用4年的时间,背了一个包跑遍了楚雄州9县1市的彝族村寨。结果发现,没有任何一个绣娘会把日常的刺绣制品当作商品。

  在寻找过程中,金永淑发现,彝族每一个支系甚至是每一个村寨的服饰图案、配色都不一样,有时候,老人们找出来的“压箱底”绣片,会让她有寻到“珍宝”的感觉。4年的时间里,金永淑收获的不止是彝家公社的第一批商品,还收集了大量绣娘的资料,地址、名字、会哪些针法,都被她一一记录了下来。

  传承文化

  延续绣片背后的美好故事

  2006年,彝家公社成为入驻楚雄彝人古镇的第一个商家,金永淑也把自己的梦想和青春赌在6间店铺里。火把节开业后,那4年收集的商品3天就全部销售一空。让金永淑意外的是,不光是外地人在买,还有许多彝族同胞看到与自己村子和支系都不一样的刺绣,也觉得特别新鲜。

  为了准备下一批商品,金永淑到处借钱筹款,回家跟父母商量后,把家里的猪和牛全卖了,全部加起来不到1万块钱。“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我最艰难的时候。”她说。

  2007年,一位日本华侨回到云南后,找了很多地方都看不到离家前的回忆。当进入彝家公社后,老人泪流满面地说:“谢谢你让我看到了小时候用过的东西。”这件事再一次深深触动了金永淑,从那之后,无论怎么艰难,她都一直坚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留下这些彝族文化的瑰宝。

  在金永淑看来,彝绣的魅力在于,每一个绣娘都是在用针线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记忆。在永仁,金永淑说了半天,一个60多岁的老绣娘才舍得把一件自己最骄傲的绣品肚兜拿出来给她看。“老人11岁结婚,20岁左右丈夫就被人抓去当壮丁,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老人也没有再嫁人。凭借对丈夫的记忆,老人绣了这个肚兜,想念丈夫的时候就把它拿出来看看。”金永淑说,自己后来走了很多地方,再也没见过能超越这个绣片的东西,这个肚兜也被她视若珍宝,一直保存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这些绣品对于我来说,不只是开店赚钱,还要把这些美好的故事延续下去。”

   

  接轨市场

  不断创新紧跟当地审美

  2008年,彝家公社从1个店开到3个店,金永淑和团队也一直在研发产品。“顾客会私人定制一些东西,根据顾客的建议做出了一些产品,生意也越来越好了。” 2013年,金永淑第一次走出楚雄,去了深圳。在展会上,一个香港的客户一次购买了8万多元的东西,让金永淑更加坚定,民族的东西也是可以有市场的。

  “原来不敢想的市场,走出去之后才发现人家也会喜欢。”2015年,金永淑带着产品走出了国门,彝家公社在法国和意大利也很受当地人的欢迎。在设计上,彝家公社的作品基本不改变传统服饰的色彩,只是提炼了一些元素出来。但是,金永淑认为,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场的接轨,没有捷径,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创新。

  因此,她每年也会关注当季流行,思考怎么把当季的流行元素与彝绣融合起来。还会针对不同城市、国家的客户,做一些迎合当地人审美的商品。“北京文化底蕴浓厚、上海雅致、深圳包容性强……”有了这些细微的调整,每到一个城市,彝家公社的商品都非常受欢迎。

  产业带动

  7000多个家庭脱贫致富

  经过10年的发展,金永淑和团队研发出了1000多种彝绣产品,产品远销南亚、欧美等地区近10个国家的同时,打造了“彝家公社”“滇彝”两个商标品牌,培养了200多名刺绣骨干。随着脱贫攻坚在全国的深入实施,公司在培养大批山村刺绣能手之余,先后在楚雄市三街镇、姚安县马游村建立了“楚雄彝家公社三街镇彝族刺绣基地”“楚雄彝家公社马游村彝族刺绣基地”,带动近7000多个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目前,楚雄彝家公社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运营,不断与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有效互动,共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

  “工厂就是每个绣娘的家,她们可以一边刺绣赚钱,一边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金永淑说,最早自己认识的二三十个绣娘,只有3个人有传呼机、1个人有电饭锅。现在公司签约了7000多个绣娘,每个绣娘家都有房有车,农村女性的家庭地位也在逐渐提高。

  为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拓宽绣娘们刺绣技艺的视野, 2013年至2018年5月,公司先后47次组织绣娘和彝绣产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文博会、旅交会等大型会展和学习交流活动,彝家公社绣娘们的足迹遍布国内11个省市和海外7个国家。很多人已经把“彝家公社”品牌视作彝族刺绣的“代言人”,认为在彝家公社购买的刺绣品才是正宗的、代表彝族的手工刺绣。

  

记者 李久红 高伟 翟剑 资渔 摄

  未来发展

  希望打造彝族文化博物馆

  金永淑表示,今后公司将更加坚定不移地发展优秀彝族文化,提升附加值与文化自信、有实效的品牌化经营;继续认真做好彝绣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努力创新彝绣产品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创意设计、传播推广、市场定位、接轨现代上下力气;开展彝绣民族性与时代性、市场性的产品创新研发,努力创新彝绣产业发展的业态,重点要将彝绣传统现代化,将彝绣古老时尚化,将彝绣民族国际化;优化彝绣产业运作模式,不断完善彝绣企业产业链,实现保有民族特色、有底线的规模化发展,用彝绣讲好楚雄故事、云南故事、中国故事!

  在谈到产业的未来发展时,金永淑认为,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人,更有使命和义务,在自己手上把能保留的都保留下来。未来,金永淑想把彝家公社做一个民族的奢侈品牌,再做一个中国的彝族文化博物馆。“让彝族同胞走进博物馆像回到自己的家,让外地人走进来,能够把彝族文化的东西都了解得非常透彻。”(记者 孙琴霞)

责任编辑:董翔宇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