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人民日报》4版显著位置刊登题为“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的文章,介绍了全国各地近千万贫困人口搬出穷窝窝,开启新生活的情况。
这当中“搬出穷窝窝,圆了安居梦”的部分,讲述了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幸福新区娜四哈的故事。
从忧居到安居
从山沟到城镇
从下田到上班
……
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
近千万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
他们挪穷窝、斩穷根
大步迈向全面小康
搬出穷窝窝,圆了安居梦
自从搬进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幸福新区的新家,娜四哈脸上的笑容多了。
因为家里穷,娜四哈早早辍学。5年前,她怀揣1500元,告别大山深处的茨开镇撒孜木克村,来到贡山县城打拼。“刮风下雨天,老房子漏风又漏雨,房后的山坡很容易松动滑坡,真的是住怕了。”吊脚楼楼上住人,白天也黑漆漆的,楼下养牲口,再打扫也是脏兮兮的。
起早贪黑在农贸市场卖菜,娜四哈没少吃苦,攒钱在县城买套房子,是她最大的动力。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娜四哈提前圆了安居梦,去年一家三口第一批搬迁入住幸福新区:“就像做梦一样,我在县城终于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 新房子60平方米,两室一厅,3口人正好够住。娜四哈非常珍惜,每天都把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和娜四哈一样,截至目前,全国有947万贫困群众“挪穷窝”,住进了266万套新房,相当于近5年每天有5000多人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山沟沟里搬出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司长童章舜介绍,从地方探索、试点推广到脱贫攻坚战以来的大规模有计划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让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的贫困群众开启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住房安全是脱贫硬指标,眼下,易地扶贫搬迁还有一些扫尾任务需要完成,新冠肺炎疫情又带来新挑战,各地各有关部门咬定目标不放松,绷紧弦、加油干,坚决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四川省对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挂牌督战。云南对全省所有集中安置点开展“全覆盖”督导,确保上半年搬迁人口100%入住,26个安置区配套设施扫尾工程和132个已开工的大型安置区教育医疗设施补短板项目均已全部复工。
《人民日报》原文如下——
这两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陆续迎来1.8万余名入住群众。77岁的贫困户色七古博满脸笑容地说:“这把年纪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真享福啦!”易地扶贫搬迁,深刻地改变着贫困地区面貌。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时强调,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从忧居到安居,从山沟到城镇,从下田到上班……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近千万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他们挪穷窝、斩穷根,大步迈向全面小康。
搬出穷窝窝,圆了安居梦
自从搬进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幸福新区的新家,娜四哈脸上的笑容多了。
因为家里穷,娜四哈早早辍学。5年前,她怀揣1500元,告别大山深处的茨开镇撒孜木克村,来到贡山县城打拼。“刮风下雨天,老房子漏风又漏雨,房后的山坡很容易松动滑坡,真的是住怕了。”吊脚楼楼上住人,白天也黑漆漆的,楼下养牲口,再打扫也是脏兮兮的。
起早贪黑在农贸市场卖菜,娜四哈没少吃苦,攒钱在县城买套房子,是她最大的动力。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娜四哈提前圆了安居梦,去年一家三口第一批搬迁入住幸福新区:“就像做梦一样,我在县城终于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 新房子60平方米,两室一厅,3口人正好够住。娜四哈非常珍惜,每天都把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和娜四哈一样,截至目前,全国有947万贫困群众“挪穷窝”,住进了266万套新房,相当于近5年每天有5000多人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山沟沟里搬出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司长童章舜介绍,从地方探索、试点推广到脱贫攻坚战以来的大规模有计划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让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的贫困群众开启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住房安全是脱贫硬指标,眼下,易地扶贫搬迁还有一些扫尾任务需要完成,新冠肺炎疫情又带来新挑战,各地各有关部门咬定目标不放松,绷紧弦、加油干,坚决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四川省对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挂牌督战。云南对全省所有集中安置点开展“全覆盖”督导,确保上半年搬迁人口100%入住,26个安置区配套设施扫尾工程和132个已开工的大型安置区教育医疗设施补短板项目均已全部复工。
软件硬件跟得上,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搬得出”只是易地扶贫搬迁第一步,接下来要让搬迁群众“稳得住”。
稳得住,医疗条件要跟得上。
“搬来快4年了,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很方便。”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恒源和谐小区的张林祥说,在老家侯家庄乡行家峪村,孩子们要走30里的山路去乡里读初中,很遭罪。搬到县城后,孙女上中学,走路都用不了10分钟。去年冬天,老伴突发脑血栓,十几分钟就送到县人民医院,得到了及时抢救。
稳得住,没有保障生活的服务设施也不行。
夜幕降临,贵州省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安置点的文安毕来到社区广场跳舞,广场上音乐阵阵,欢歌笑语。“这里生活真的很舒心。”文安毕说,安置点配建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站式”提供户籍管理、社保等公共服务;平价购物中心里,买东西方便又实惠;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儿童活动中心为搬迁群众提供休闲活动场所。
在贵州,像阿妹戚托小镇安置点这样的配套,是每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标配”。在全国,各地把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写进群众的心坎里,方便的生活环境、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给力的社区治理,大大提升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家门口有活干,好日子有奔头
在河北省临城县幸福家园小区内的“扶贫微工厂”里,冯国芳正麻利地用缝纫机缝制毛绒玩具。2018年底,她从深山里的双石铺村搬到这里,现在扶贫微工厂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打扫小区公共卫生1年也有4000元收入。丈夫经过培训,成为持证上岗的砌墙工和架子工,一个月能挣4000元,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有奔头。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
河北邢台市委常委、临城县委书记宋向党介绍,为解决好贫困群众“搬出后怎么生活”,县里成立了“有事做”办公室,组织培训,推荐就业。
像幸福家园这样的大型安置小区,群众脱贫致富有保障,在中心村这样的安置聚居点,搬迁群众同样增收有门路。
吃完午饭,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吴家河村的王成明,来到村里的产业园给果树锄草。谈起现在的生活,65岁的王成明高兴得合不拢嘴:“住上好房子,家门口打工,一天能挣60元,脱贫没得问题!”按照“无产业、不新居”的理念,巴州区同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配套,区里实行“分区分级、联督联查”机制,压紧压实这项工作。各聚居点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有机果蔬、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积极拓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把搬迁贫困户牢牢嵌在产业链上。
挪穷窝,谋富业。截至目前,全国超过900万建档立卡搬迁人口落实了后续扶持措施,89%的有劳动力搬迁家庭实现了至少一人就业。
乐业才能安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介绍,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近期将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专项行动,集中促进搬迁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和外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