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暖新闻 >> 正文
帮扶干部王少嵬:不带领群众脱贫,我誓不还乡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02日 14:39:00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原标题:帮扶干部王少嵬:不带领群众脱贫,我誓不还乡

“美好的一天从微笑着面对老百姓那一张张熟悉而又朴实的面庞开始。”这是一名来自基层参加扶贫工作的干部,每天睁开眼睛告诉自己的第一句话。他叫王少嵬,是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发改局派驻甘肃临夏州东乡县唐汪镇马巷村的驻村工作队员,也是众多扶贫干部里面最普通的一个,就是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干部,正在用他的行动,温暖着东乡这片贫瘠的土地。

“还记得刚来的时候,正值少数民族封斋,加上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扶贫工作的不了解,总是畏首畏尾的。通过日常走访入户,发现这里的百姓热情好客,这里的干部通情达理,对我很是照顾,我内心暗下决心,不带领百姓彻底走出贫困,我誓不回去。”王少嵬回忆说,他白天入户走访,了解户情民情,晚上突击加班了解乡情村情,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走遍了马巷村98户贫困户,掌握了村级现状,理清了下一步整村发展思路,为未来更好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汪镇马巷村位于洮河南岸,与定西市临洮县红旗乡隔河相望,是东乡县为数不多的川区,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丰富,传统产业是杏树种植,还有有名的唐汪手抓羊肉。马巷村下辖四个社,全村共176户、83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8户、503人,2019年已实现整村脱贫。“通过去年一年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的不懈努力,我们遇山开山,遇水架桥,一门心思扑在了带领老百姓走出困境上,从开始的陌生不愿配合,上门总是遇阻,到如今的家家知晓政策,家家有人就业,单从这些改变上,我觉得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是认可的。现在我们村已经脱贫,我们将及时调整思路,将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相信未来的马巷村一定会成乡村振兴的排头兵。”王少嵬自信满满地说。

“阿娘,最近还好吗?听说家里的自来水这两天不通,我给您看看。”“阿爷,最近天冷听说您老寒腿的毛病又犯了,赶明儿我给您向残联申请轮椅去。”“奴勒,今天作业写完了没,写完了和我一起捡捡路边的垃圾。”这是王少嵬日常走访入户最常见的寒暄,正是这些嘘寒问暖在一点点地改变着村里的百姓。“王社长,今晚我们家里开斋,我请你来家里一起吃饭吧,你一定要来啊。”“王主任,你这人真好,确实给我们帮了很大的忙,这是我家里炸得些花果果和牛散,给你送过来尝尝。”这是扶贫一年来发生在王少嵬身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老百姓真情实意地对扶贫工作的认可。

去年马巷村的大接杏和包核杏丰产,一个通过线上网络销售和线下朋友圈销售的念头涌上他的心头。于是他通过单位、网络、社会和朋友圈广泛宣传,利用周内下单,周末集中派送的方式,累计售卖杏子1600余箱,近万斤,为百姓实现增收2万余元,切实解决了部分百姓杏子烂在树下的燃眉之急。今年因受气候影响,很多杏子受冻减产,他第一时间动员百姓为杏树购买商业保险,以防绝产减收风险,同时转变思路,计划让杏子走品牌路线,联系专业机构正式注册商标,取得销售认证代码,通过电商平台,让原本量少的杏子走一把高端路线,通过品牌效应提高售价,来弥补产量不足带来的收入风险。

“脱贫攻坚即将迎来收官之战,我们队必定打好这最后的战役,确保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王少嵬说。下一步,他将紧盯乡村振兴战略要点,配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积极寻找马巷村振兴新的支点和增长级,谋划和筹备一批产业项目,再挖掘出一批有能力、有想法、有技术的致富带头人,为老百姓致富奔小康持续发力,为马巷村的美好未来继续努力。(记者 李琛奇)

责任编辑:吴珺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