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社会热点 >>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定安高林村:探花故里今胜昔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7日 09:00:34  来源: 海南日报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定安高林村:探花故里今胜昔

张岳崧故居。通讯员 程守满 摄

村庄名片

高林村位于定安县龙湖镇与海口市甲子镇交界处,至今已有264年历史,全村48户253人,是海南历史上唯一探花张岳崧的故里,拥有“一方水土三代功名”的美誉。村庄完整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房屋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整齐划一,七纵三横的巷道,规划脉络清晰,是古代海南少有的有建设规划的村庄。该村民居90%为清代建筑,尤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岳崧故居、张氏宗祠为代表,同时还有“日月井”、古官道、驼峰木雕、匾额、张岳崧手书阴刻葵木楹联等。

■ 海南日报记者 刘梦晓 通讯员 程守满

在锦山秀水中沿着弯曲村道前行,不过短短几分钟就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古老的清代建筑鳞次栉比,葱郁的百年树木随处可见,雨后湿滑的青石板道上不时有垂髫小儿追逐而过……

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定安县龙湖镇里变村高林村民小组。作为清代探花张岳崧故里,这里越来越受各界瞩目,而其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做法,更促进其自身发展,并逐步走上物质丰富、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之路。

守村容村貌 传教育之风

7月2日一早,高林村就迎来了定安县税务局一批党员前来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这里古建筑古朴和谐,远离喧嚣,维护得很好。”站在张岳崧故居前,定安县税务局工作人员李醒雅发出感叹。

“我的祖先张岳崧当年受林则徐委托,协理雷州和琼州禁烟事宜……”伴着村民张党权的义务讲解,大伙儿开启了“穿越时空”的张岳崧故居之旅。

穿梭在纵横交错的巷道中,推开张岳崧故居的沉重木门,以此为中心的方圆20余亩地都是村里规定的“核心保护区域”。在这片区域里,无论高官富贾都不允许修别墅洋楼,只能修旧如旧以保持村子的古朴风貌。村里的老人颇为得意:“就算探花郎回村,仍能沿着当年踏过的青石板路找到自己的家。”

不变的不止村容村貌,还有高林人骨子里对教育的重视、对文化的尊崇。

小康生活是什么?高林村的答案,是经济要发展,还要把书读好。“重视教育是高林村的传统,书读好了,生活才会好。”临近高考,张岳崧教育基金会会长张昌赋又忙碌起来,统计今年村里的高考人数,待高考成绩出来后为他们壮行。

高林村是历史文化名村,在这里,耕读传家、劝学助教的传统代代相传。每年,张岳崧教育基金会都会为学生发放奖学金,不仅为村里孩子上学减轻家庭负担,更成为村庄文化传承的纽带。

“2003年,村里有4个孩子家境贫困,小学还未毕业便相继辍学,让村民痛心不已。”基金会发起人、理事长张贵介绍,为帮助他们延续学业,他组织村民合力资助了这4个孩子,并共同发起成立基金会,让村里孩子不因贫困辍学。

“基金会成立后,我们在每年大年初一都会为上进学子送上‘教育红包’。”张贵说,学子在全村人的祝福和见证下获得资助、奖励,是一份荣誉也是一种传承,有不少已毕业的学子也通过基金会反哺家乡。“有个孩子大学毕业后的第一笔工资,他全数捐给了基金会,以鼓励其他孩子积极求学。”张贵说。

如今,已连续开展18年的颁奖礼,早已成为高林村的特殊习俗。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近540名学子获得奖学金,其中不乏就读于复旦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的学生。

学子心怀感恩远行追梦,亦不忘返乡带回教育新风,通过交流座谈会、专题辅导课等方式帮助同村的弟弟妹妹们提升学业水平。即使是平常周末,在外担任教师的村民回乡小住,也不忘抓紧时间给村里的儿童少年上一堂课。

航拍清晨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本稿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立村规民约 树文明新风

“高林村村民对于村庄的发展,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关心和团结。”从省直机关工委到里变村开展工作的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张小伏,对高林村的发展有着格外深刻的感受。

2019年2月,初到高林村的张小伏,面临的首要工作就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里变村下辖7个自然村,部分村庄积习难改,曾出现畜禽散养,污水横路,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现象。

在和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干部商讨后,张小伏决定将高林村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样板,号召其他村庄学习,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高林村充分发挥了村民的作用,建立起自治组织架构,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议事规则”和“议事机制”,村里大小事务均须经过村民议事小组公开讨论,民主表决通过后方能付诸实施,在村庄卫生垃圾治理方面亦建立起严明的村规民约。

“别看我们的村规严明,其实里面也透着感人民风。”里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泰学说,就拿农村垃圾治理来说,村规要求每家每户各自定期打扫自家前庭后院,对各条古石村道也实行“包干到户”,到了年末还要进行评比。“其实我们村很多户人家常年在外,村里的邻居会主动帮忙打扫,让整个村落干干净净。”

近年来,高林村越来越多村民外出务工,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但这还不够,要让村民的精神生活也丰富起来,在小康路上走得愈加幸福。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高林村大力改善村级文化设施,助推乡风文明建设,村里不仅有了文化广场、休闲木亭、村庄宣传栏,还建设了农家书屋等。“每逢节假日,都会有很多村民、孩子来这里读书,我没有讲解任务的时候,也会在这里看看书、充充电。”张党权指着农家书屋里的各类图书充满幸福感地说道。

促产业增收 奔小康致富

仲夏时节,漫步在高林村的木栈道上,草丰林密,鸟鸣啾啾。

张党权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因其义务讲解多年,里变村为他提供了公益性岗位,助其脱贫摘帽。

与此同时,各个帮扶单位为高林村8户贫困户购买牛、羊、猪、鸡或槟榔苗、胡椒苗等扶贫物资,帮助他们开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并开展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村民的种养技能,助力种植养殖业的发展。

近两年,各帮扶单位还积极开展消费扶贫,也成为帮助高林村贫困户脱贫的主要动力,已经帮助该村所有贫困户脱贫出列,走上小康致富路。而当前,新的产业也正在加紧打造。

“不远处就是我们已经打造的野菜基地。”张小伏指着不远处的一片空地说。走近一看,20多亩菜地已经种上了绿油油的五指山野菜等各类菜苗,全是经过乡村振兴工作队考察后精挑细选的走俏菜品。

不仅如此,近些年来,村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黄皮、椰子等经济作物,发展庭院经济。在张小伏眼里,这也将是一种生财之道。“结合高林村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采摘经济,游客来了能消费,走时还能带走特色农产品。”张小伏说,一个乡风文明、产业丰富的古村正焕发新的发展生机。

)

2003年

高林村成立张岳崧教育基金会,迄今已为五百四十多名学子发放奖学金

2010年12月13日

高林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定安县唯一获此殊荣的古村

2015年10月-2016年5月

张岳崧故居及张氏宗祠修缮,古建筑得到保护

2017年

成立定安高林苗木专业合作社,带动里变村二十七户一百零一人发展种植业

2018年

张岳崧书画展、史料展陈列布展

2018年12月

张岳崧柏香山馆重修建门

2019年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2020年

修缮观光木栈道,发展野菜种植产业

制图/陈海冰

Vlog探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扫码看高林村美景

监制:陈成智 策划:张杰

编导:刘冀冀 出镜:包若言

拍摄:周达延 实习生:郭杏益 剪辑:周达延

文明乡风铸牢发展根基

■ 刘梦晓

行走在高林村数百年的青砖古道上,文化和岁月赋予高林村温润祥和的气息扑面而来。

无论是从张岳崧年代就流传下来的家训、官箴、民则等,还是如今村民商讨制定的村规民约“十要十不要”、村干部“十应十不准”、村民党员“十带头十不许”等准则,不难看出,高林村始终传承着文明发展的基因。

乡风文明,是高林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底色。高林村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常态化的过程中,营造了人心向上、人心向善、人心向好、人心向美的社会风尚,积聚了发展的正能量。面对游客,虽是陌生面孔,无论走到哪里,村民们总是笑脸相迎;尽管生活越来越富裕,但村里人却没闲下来,热情接待八方游客;为了让游客能在村里有更好的旅游体验,村民充实自我,提升服务意识,支持硬件设施打造,迎接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推进乡风文明行动,乡亲们精气神十足;发展产业种植、养殖,将古村的产业种得更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精心呵护村庄生态环境,留住美丽乡愁……殷殷期盼过上小康生活的村民们,正感恩奋进,全力建设新时代的美丽乡村。

探花张岳崧后裔张党权:

守住文化遗存讲好小康故事

张党权

我叫张党权,是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村民,也是张岳崧直系第七代后裔。我经常给慕名而来的访客,讲解张岳崧的历史往事。

由于高林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过去,村里的古建筑因保护不力,曾在风雨飘摇中日渐颓败。村里也因为经济落后,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剩下一些老人小孩在村里留守。可张岳崧在海南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每年依然吸引着不少游客、学者及媒体记者等前来探访,且逐年增多,村里却没人给客人详细介绍张岳崧的历史。

作为探花后人,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0年时,我放弃了在外打工谋生的工作,回到村里当起张岳崧历史文化的义务讲解员。

为了更准确地讲解史实,将张岳崧的故事讲得更生动,我跟村里老辈长者长聊,从书上报上阅读,向来访文人学者讨教,不断学习补充张岳崧的相关史实与事迹典故。近两年,为加深对张岳崧的了解,加深对历史传统文化的理解,我还专门到海口参加一些传统文化讲堂及相关社会义工活动,进一步学习提升。

20年来,我已陆续接待了十多万人次慕名而来的游客、学者。对我来说,我要守住的不仅是我的先人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瑰宝,更是海南古代的历史文化遗存。如今,各级部门不断重视海南历史文化,已经下拨专款修缮了张岳崧宗祠及故居等古建筑,加强对这里珍贵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继续讲好探花故里的发展新故事。

(海南日报记者 刘梦晓 整理)(刘梦晓 程守满)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