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良好生态给予云南这片土地的无私馈赠。近年来,随着古树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茶叶价格一路上涨。为更好地保护古茶山、古茶树资源,云南古树茶主产区多措并举——守护古茶树资源。
临沧:
茶产业绿色转型动能十足
万亩青山碧浪涌,高山茶树吐新芽。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造就了临沧市3000余年的种茶、制茶、饮茶历史,这里是中国最大的产茶市、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普洱茶原料产地。
“得益于这片小小的叶子,我们的生活今非昔比,当然得保护好茶树和它赖以生存的环境。”炎炎夏日,在凤庆县小湾镇锦秀村,已有3200年树龄的“锦秀茶尊”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
过去生活在“锦秀茶尊”保护核心区的村民韩凤昌说:“为了保护茶尊,世代生活在核心区的17户农户已搬迁,如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每一株古茶树的意识已深入人心。”经过几年的发展,韩凤昌自己的茶叶初制所也逐步壮大。他表示,除了保护生态环境,还要确保农户种茶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初制所也不断完善工艺、提升加工水平,确保标准化、清洁化生产。
在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临沧市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安全、特色、高效”的要求,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创新茶园建设投入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改善优化茶园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庄园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发展之路,实现茶园基地建设向有机生态农业转变。
在永德县勐板乡忙肺村新富茶韵忙肺茶业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甲向记者展示了忙肺饼茶的“茶纹链”溯源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获知这饼茶的所有信息,包括品种、产区、茶厂、生产日期,还可辨别真伪。”张甲说,除了建立可追溯体系外,合作社通过统一茶地管理标准,对古茶树实施挂牌保护、进行原产地认证等措施,实现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从茶农到基地,从基地到企业,临沧市牢牢把握生态这一最大优势,让放心茶成为临沧茶叶又一张响亮名片。临翔区绿色循环高效农业技术模式、沧源碧丽园公司雨林认证茶园模式、双江荣康达乌龙茶庄园模式、凤庆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云县“林—茶—药”复合种植模式、耿马勐撒“果—茶(乌龙茶)—绿肥”模式……各个产业链条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成就了临沧茶叶的优良品质。
截至去年,临沧市茶园种植面积155.4万亩,其中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茶园18.38万亩,通过有机认证茶园12.35万亩,通过雨林认证茶园4万亩。全市4304个茶叶初制厂(所)实施规范化提升改造,规范茶叶初制所环境卫生、加工工艺、操作规程、采收管理、购销行为,茶叶品质不断提升,45户规模以上茶叶企业基本实现产品二维码扫描追溯,实现“茶园”到“茶杯”可管控。
普洱:
划定“保护小区” 守住古茶资源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栽培型古茶园。茶农岩俄怕在景迈山大平掌片区有几十亩古茶树,进入6月后,他停止了采摘加工,只采摘近些年种植的生态茶树,对古茶树实行3个月夏茶禁采留养。
去年8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发布公告,对景迈山古茶林施行临时管控措施,对古茶树采取春秋两季采摘,夏茶留养(每年6月至8月一律禁采),分片采摘或隔年采摘等措施,杜绝过度采摘,实现长远发展。
从景谷芒线出土的茶树始祖,有3540万年历史的宽叶木兰化石到中华木兰化石,到镇沅千家寨2700年野生型古茶树、澜沧邦崴1700余年过渡型古茶树、景迈山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林,世界茶树原生地“五世同堂”的实物证据链清晰可见。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普洱市全面启动立法保护,开展古茶树资源普查,全力守护古茶树资源。
这些天,由普洱市林业和草原局牵头编写的《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正在进行政府立法听证会,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实施细则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古茶树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2018年7月,《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全市古茶树资源的保护步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让古茶树有了“护身符”。
“除了野生型茶树、过渡型茶树外,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才被纳入立法保护范围。因此,对古茶树资源的调查、鉴定是实现有效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普洱市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湿地管理科科长周智韬介绍,通过组织林草系统专家和委托第三方机构,已经全面完成普洱市古茶树资源调查,目前,全市共保存古茶树资源110多万亩,其中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树17万余亩,共有360万株。下一步将进行挂牌管理和坐标定位,建立古茶树资源数据库。
经过新一轮科学全面调查,摸清古茶树资源家底,在新上报的普洱市古茶树资源分布情况报告中,新增了一个野生型古茶树资源居群,这是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开展古茶树资源调查的一项新发现。至此,普洱市共有栽培型古茶山26座,野生茶树居群20个。
“野生型茶树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我们划定‘保护小区’进行严格保护;而对于栽培型古茶树,由于产权多属于村集体或村民个人,我们通过制定茶树管护技术规范,科学指导茶农对古茶树资源适度采摘。”周智韬介绍,野生型古茶树“保护小区”内,禁止一切形式的采摘行为,因此在市场上出售野生型古茶均属违法行为;同时,栽培型古茶树管护技术规范也将于近期编制完成,作为地方标准向广大茶农推广和培训,让古茶树休养生息、可持续开发利用。
昌宁:
为千年茶乡留下“证据”
“我们要限制采摘、禁止采伐、禁止移植,目的就是要让古茶树永续利用。”在昌宁县温泉镇联席村破石头村民小组的古茶树群落旁边,联席村党总支书记李国先正在和几位茶农闲聊。
联席村古茶树资源丰富,既有野生型的古茶树,也有栽培型古茶树。为了保护古茶树,村两委专门制定了古茶树保护措施,加强对茶农的培训和指导力度,逐步形成了只采一季春茶的习惯,让所有的古茶树得到了最有效的保护。
昌宁县百年以上的古茶树约有3.8万亩,总数20余万株,品种有大理茶种和普洱茶种,还有两者自然杂交后的过渡类型。近年来,昌宁县采取有力措施,对古茶对进行保护,为千年茶乡品牌留下充分的“证据”。
2013年至2015年,昌宁县对古茶树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定位,掌握古茶树资源的底数,还成立了古树茶保护与开发协会,开展保护、生产、科研和流通等服务。同时,引进科研团队参加古茶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各级各部门相继成立了一批古树茶专业合作社、古树茶厂,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加强对古茶树保护的引导。此外,还制定了《昌宁古茶树保护技术规程》,古茶区村组将古茶树保护措施纳入村规民约,依靠村民自治分别对古茶树实行挂牌保护、认养保护等。
同时,主管部门和古树茶保护与开发协会相互配合,每年组织开展古茶树保护技术培训,并组织企业、茶农到凤庆、双江、澜沧、勐海等县(区)考察学习经验,在县职业技术学校成立昌宁县古树茶保护与开发培训基地培训青年学生。
云南网记者 黄翘楚 沈浩 李建国 通讯员 吴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