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这个云南女孩的作文令人动容:我的扶贫工作队员父亲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4日 13:00:00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

  原标题:我的扶贫工作队员父亲

 

  “有无数声音在为之说话,其中一声来自我的父亲;有无数身影在为之奔走,其中一个正是我的父亲;有无数双手在为之添砖加瓦,其中一双属于我的父亲。”这是云南一名女孩为驻村扶贫的父亲袁明磊写的作文中的一段话。这篇声情并茂、令人动容的作文,被媒体转发后,引发关注。

  两个父亲

  3月29日,天空飘着雨。云南省宣威市田坝镇石塘村塘子边村民小组的一条500多米长的砂石路上,一位老人拄着拐杖缓慢行走。

  这条小路曾泥泞不堪了几十年。

  一年多前,老人的一封信轰动了全村。信里说:村头那条羊肠小道几十年没变过,我捐2万元,请乡亲们出把力,把路扩成一米五宽吧!方便大家骑骑摩托、推推自行车。

  曾经的老村长仍牵挂着村里的事情,大家被触动了。老村长这一举动,带动了不少村民参与捐款。路修通的这天,村里专门请老人回来看看。老人被儿子送回村时,村民们一拥而上:老村长你看!这条路现在能通汽车了!

  他们还不知道,2年前确诊了结肠癌的老人,已虚弱不堪。老人却满心欢喜,强打精神在路上走了一个来回。这是老人最后一次回到老家,跟着儿子袁明磊回到曲靖市区的第51天,老人去世了。

  ……

  袁明磊也是一个父亲,他的女儿今年7月刚刚参加完高考。

  他还是曲靖市会泽县钟屏街道鱼洞社区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2015年8月,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时,袁明磊报了名,甚至没有和妻女商量。“我也是从贫困大山里走出来的。三十多年了,我还记得每逢雨天,总要把仅有的一双布鞋塞进书包里,光着脚走几里山路去上学。我想改变它!”

  怀着一腔热情,袁明磊去了单位挂钩扶贫的鱼洞社区。刚到村里时他有些意外:“就在县城边上,有不少小楼房,比塘子边这样的山区贫困村好很多。”此时他想:整体条件这么好,脱贫应该不难!

  随着时间推移和工作的深入,袁明磊皱起了眉头:全村共60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超过2000人;村里脏乱差;依然有不少破旧的土木结构瓦房;“等靠要”思想在村民中普遍存在……驻村扶贫的第一年,袁明磊几乎是一个人承担着单位帮扶的两个贫困村大部分的驻村帮扶日常工作。白天,他在相距10多公里的鱼洞、以则两村间奔走。晚上,常常整理资料到深夜。

  经过几个月的苦干,2015年12月,袁明磊交出第一份答卷:两个贫困村的脱贫规划。和父亲一样,他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修路!

  两个女儿

  2019年8月,鱼洞社区低保贫困户王保明给袁明磊送来他儿子考取高中的录取通知书。

  “你女儿怎么样了?是不是应该从会泽职中毕业了?找到工作没有?”袁明磊问。

  “没呢!”王保明的话让袁明磊顿了一下,这孩子怎么还没找工作?又遇到什么困难了?

  “女儿考取大学了!等录取通知书到了,我送过来给你登记!”听到这句话,袁明磊一阵惊喜。他看到,平时因身带残疾总是佝偻着腰背的王保明,此时腰杆挺得直直的。

  袁明磊关注到王保明的女儿是2016年中考。当时,女孩因发挥失常没考上高中,15岁的小姑娘就想外出打工,袁明磊觉得很可惜。他和村干部多次找王保明做工作,又在电话里劝女孩,劝她复读或者上职中。

  “从孩子的话里,能感觉到她很想上学,只是家里条件实在困难。”袁明磊再次打电话劝王保明。最终,在会泽职中开学的前一天,女孩和家人同意了。

  三年后,女孩儿不仅通过教育扶贫资金顺利完成了职中学业,还考上了大学。

  ……

  “我不再催促父亲为我重新布置房间了,因为我知道他正努力让更多人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我不再缠着父亲帮我辅导功课了,因为我知道他正想方设法让更多孩子走进学校;我也不再埋怨父亲为什么不能多陪陪我了,因为我知道他把年华都奉献给了另一片更广阔的土地。”

  这是袁明磊的女儿袁景瑞去年写的作文中的一段话,作文题目是《父亲扶贫路上那些事》,孩子今年高考,在当时紧张的复习中写下这样一篇五千字的作文,记录了父亲驻村扶贫五年来她自己的心路历程,也记录了父亲的变化。

  “五年前的秋天,刚得知父亲要去下乡扶贫的时候,我以为他不过和往常出差一样,最多离开十天半月就能回来。谁知道,这一去至今,已有五年。从那天起,家里就突然空了下来。”

  “我和母亲去过那个村子一次。低矮的灰暗建筑挤挤挨挨缩成一团,坑坑洼洼的地面上还有积水未干,逼仄的房间里光线暗淡、苍蝇成群,老旧的木板床上铺着同样陈旧的稻草编织的床垫,潮湿的霉烂顺着墙角窗缝滋长。这就是父亲放弃了家里舒适的条件,待了快四年并且还会继续待下去的地方。”

  “而就是这样一个不爱言语的人,顶着烈日在两个村之间来回奔走,冒着风雪查看一个个帮扶项目建设情况,淋着雨打着手电筒一家一家去入户走访调查。他自己给贫困户送过衣物,也资助过贫困大学生;他甚至知道了一些中草药的种植方法。”

  “我意识到,父亲对这份工作倾注了远超我想象的热情和心血,他是在做一件他认为值得的、有意义的事,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

  作文

  袁明磊驻村一去就是五年,女儿袁景瑞曾埋怨过,无助过……但与父亲畅谈后,她选择了理解。

  “情感真挚,令人动容”,这是有媒体转发袁景瑞的作文时,给出的评价。从这篇作文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在脱贫攻坚一线,有许多像袁明磊这样的父亲,有许多像袁景瑞这样的孩子,还有许多扶贫工作者身后的家庭。

  “父亲当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单位派出的驻村帮扶力量不断加强,现在和他一起共同奋斗的同事已达12个。在他们之中,不少已是人到中年。他们的行李中总少不了常用药物,甚至有人带着理疗机去驻村,为的是尽可能不影响工作;2018年冬天流感来袭,12名驻村扶贫的叔叔阿姨中先后有7人感冒发烧咳嗽,但因年底工作任务重,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就近诊疗,输完液、吃过药继续驻村工作;2019年,先后有2名叔叔家中老人因病去世,他们都是匆匆料理完老人的后事,擦干眼泪就赶回村里继续驻村工作……”

  “人至中年,谁的身体不开始走下坡路,谁不是一身牵挂难以割舍,谁不是上有老下有小?即使困难重重,父亲和他的同事们也没有丝毫懈怠。他们用脚步去丈量了那个地方的每一寸土地。近五年来,在单位大量扶贫资金支持下,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他们单位挂钩帮扶的三个贫困村正在旧貌换新颜:

  超过4万平方米的村组道路得到全面修整、硬化,4000多人的交通出行困难有效解决,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超过1000盏太阳能路灯,全面覆盖了3个贫困村共计33个村民小组主干道及人员密集场所,照亮了将近1.6万村民的小康之路;

  累计500名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得到持续资助,不再因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学业;

  三所村小学,从教学楼到学生食堂、宿舍和操场焕然一新,孩子们的读书声、笑声更响亮了……

  3个贫困村贫困人口从2015年末的将近5000人减少到目前的780人,其中两个贫困村已先后于2017年、2019年整村脱贫出列,减贫成效显著。”

  “我的父亲以及每一个扶贫工作者,都无英雄之名却行英雄之实。”

  策划:王长山

  摄像:杨牧源 王研

  剪辑:杨牧源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云南分社

  联合出品

责任编辑:吴珺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