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社会热点 >>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佛山南海:渔民变居民 小康奔不停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5日 10:10:07  来源: 南方网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佛山南海:渔民变居民 小康奔不停

“不知谁唱《白铜鞮》,杨柳村过即大堤。款乃一声风断续,打鱼人背夕阳西。”

每天清晨,天微微亮,卢奀仔就会来到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渔业社区旁的码头走一走,这里停泊着40多只渔船,不少都已斑驳。在珠江捕了一辈子鱼的他,也曾经漂泊在这些渔船上。

渔民的印记在卢奀仔身上烙印得很深,除了黝黑的皮肤,还有各种连带反应。有时,晚上听到雨声,他还会连忙起身,下意识地用手摸摸枕边,发现并没有湿,才反应过来:自己早已下船。

“那个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岸上安个家。”卢奀仔微微看着眼前的渔船和冷清的码头说,如今这个愿望已经实现7年了。

出生就在“江湖”

1953年的夏天,卢奀仔出生在自家的渔船上,在此之前,他的父辈、祖辈都是生活在渔船上。“我几乎所有的记忆都是跟渔船有关,所以自己真正开始捕鱼时,一点也不惊奇,仿佛这就是我天生就会做的事。”那时的卢奀仔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渔船,他只知道捕鱼就有饭吃。

在渔业社区有两种渔民:一种在珠江口附近捕鱼,一种是拼搏在大海。1969年,初生牛犊的卢奀仔选择了出海捕鱼,“我们上午从村里出发,6个小时后开到珠江口,然后再8个小时开到大海,当时20多个渔民开着20米的大渔船去捕鱼,一人带上45斤大米,这一走就是三四个月。”

捕鱼的人都是白天休息晚上干活,卢奀仔的海上生活也是这样。“之所以选择晚上是因为鱼是追光的。夜晚,我们在船边放一盏亮堂的灯,鱼儿就会被吸引过来,这时候撒下网慢慢等待就会有鱼上网了。”他说,如果运气好,一晚上能捕几万斤鱼,凌晨收网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当然也有例外,如果那晚海上的月光也很亮,那么鱼儿就不一定会被灯光吸引了。

“有时,我们出发时艳阳高照,晚上捕鱼时海面却狂风暴雨,那一整夜不敢捕鱼也不敢睡,特别怕翻船。”海上的捕鱼生活让他感到既害怕又刺激,《老人与海》中的搏斗时时发生在卢奀仔身上。他坦言,收入不稳,加上几次台风天里“死里逃生”,让他动了“上岸”的念头。

慢慢回归岸上

1985年开始,为响应中央关于陆上定居的号召,在南海渔政部门的支持下,渔业社区利用村集体的23.64亩土地,以集体提供土地、村民集资的形式,先后建设了14幢农民公寓,建房总面积共31600平方米,共501个套间,每间房40~80平方米不等,基本解决渔业社区中渔民的住房问题。卢奀仔就是在这个时候拥有属于自己在岸上的家,开始了相对较安稳的“水陆”两栖的生活。

“我没读过书,小时候都是跟着爸妈出去捕鱼,现在字也不认识几个,我的孩子可不能这样。”卢奀仔说,1996年,社区与镇政府合作建了黄岐第二小学,解决渔民子弟就读问题,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那时渔民子弟在中学阶段没有一个因家庭困难问题而辍学,高考升学率近90%以上。卢奀仔的两个儿子就留在村里上学,他和妻子继续捕鱼供一家四口生活。

“起居三米舱,捕鱼换口粮。”卢奀仔的渔船面积不过10多平方米,晴天,满船鱼腥味;雨天,四面漏风雨。可是,有了岸上的家,一切就有了奔头。

“休渔期,我就跟老婆在家里休息,开渔了,我们就一起去捕鱼。”他知道,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总有结束的时候。

2013年一天,卢奀仔卸下自己船上的大乌篷,一根接一根地吸烟,回望原先能停下300多只渔船的热闹码头,现在格外寂静。他知道,他要和以前披星戴月、日晒雨淋的日子告别了。那年他正好60岁。

享受幸福生活

“退休”后的卢奀仔开始关注起自己的社区。他说:“以前总是在水上漂,却不知道自己的社区正在发生着变化。”

如今,渔业社区村内道路全部硬底化,建有公共停车楼、渔船停泊码头、渔乡文化长廊、风雨凉亭、行人钢桥、户外健身器材以及河涌两岸绿化等基础设施,原本老旧的木质渔船停泊码头现在也被区镇农业部门修缮改造得更加安全、实用、美观,行走在社区里,时不时听到居民发出爽朗的欢笑声。

“我现在白天就在社区里串串门,晚上就散散步。当时退休渔民减船转产也留下了一部分项目补助,孩子们有自己的工作,我们老俩口生活挺够了。”卢奀仔感到很满足。

渔业社区还为卢奀仔这样的渔民购买了医疗保验,实施住院医疗二次报销制度,居民除享受社保部门住院医疗费报销外,余下属社保认定的诊疗费用可再次回社区报销;集体经济组织每月向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金,还有退休金;每年向本村户籍小学阶段学龄儿童发放助学金,向中考、高考升上重点学校的考生发放奖学金。

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政府和村民的不懈努力,渔业社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一穷二白的珠江岸边小渔村,发展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新型农村社区。佛山市、南海区一系列的文件出台,也惠及每一个渔民,卢奀仔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亲切关怀。

离江时,他们难免有所不舍,因为这曾是他们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地方。上岸后,他们有向往的幸福生活、美好的明天,有比一江碧水更广袤的空间和发展前景。

“卢奀仔们”坚信,未来的日子,晚辈们皮肤不再黝黑,前景会更美好。

作者单位:珠江时报

来源:“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