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我在昆明养珊瑚 供图
罗杰:我在昆明养珊瑚 供图
“珊瑚礁就像海洋中的热带雨林,虽然它们的面积只占全球海洋面积的3%,但却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罗杰一见到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说。
初见罗杰时,他身穿普通的绿色T恤、浅色牛仔裤,配一副黑框眼镜,样貌不突出但却显得认真、干练。如果不介绍,大概没人能猜到他的身份: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珊瑚研究专家。同时,他也是公益组织“珊瑚星球”的创始人。
罗杰 供图
罗杰出生于1986年,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从小他最好奇的是各种动物。“小到蝴蝶、蜻蜓、蚂蚱和蚕,大到松鼠、蛇、狗等我都曾养过,《动物世界》节目是一直陪伴我童年的‘好伙伴’。”
高中毕业后,罗杰决定跟随自己的兴趣,考入哈尔滨的东北林业大学的野生动物保护专业,主要研究陆生动物保护。2009年,他回到家乡云南这个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地方,并进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继续深造。
如果说研究动物是兴趣使然,那他进入奇妙绚烂的“珊瑚世界”则多少有点偶然。罗杰回忆,自己是2010年左右参与到研究所里的一个项目而开始研究海洋生物的,当时的研究对象是小丑鱼。
“小丑鱼是一种常年寄居在珊瑚礁和岩礁上的鱼类,所以在研究它们的过程中,自然就接触到了珊瑚,我对珊瑚的了解和认识也由此逐渐深入。”
2014年之后,罗杰的研究范围从单纯的海洋生物扩展到了海洋生态系统和相关保护。为什么会在云南这样一个远离大海的内陆省份研究珊瑚呢?他解释道:“我所做的是基础生物学研究,只要有稳定的实验室环境,就能对珊瑚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它们怎么适应不同温度、盐度和矿物质成分的海水环境进行观察。”
罗杰补充道,珊瑚礁种类有数千种,大多生长在浅海地带,对水质和水温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24到26摄氏度是最适合珊瑚生长的温度。所以在实验室里甚至比在海洋中更适合深入研究珊瑚,因为可以精确控制变量,开展更多样的实验。
“珊瑚礁就像陆地上的亚马逊热带雨林,”罗杰用很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珊瑚礁里的生物多样性极高,许多物种必须依托珊瑚礁才能存活和生长。”
“此外,生长在浅水地带的珊瑚礁还能减少海洋对海岸线地形的侵蚀,因此它们在维持和平衡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罗杰:我在昆明养珊瑚 供图
罗杰:我在昆明养珊瑚 供图
然而近年来,受到工业污染、全球气候变暖、过度捕捞等影响,全球珊瑚礁的生存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有的种类甚至濒临灭绝。可以说,保护珊瑚礁的工作迫在眉睫。
为此,罗杰和他的团队一直专注于珊瑚的环境适应性研究以及人工培育。通过在实验室中模拟不同的海洋环境,他们可以详细了解珊瑚的习性,并依此将它们精准投放(俗称“种”)到合适的修复海域,以提高成活率。“起初,我们‘种’的珊瑚只有大约10%能存活,但经过几年的反复试验和总结,目前珊瑚的成活率已经达到80%。”罗杰自豪地说。
近几年,昆明动物研究所还与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展开合作,共同监测、保护和修复东南亚海域的珊瑚礁。虽然这一工作可能需要持续5至10年时间,但在罗杰看来,只要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有益,一切都是值得的。
那作为普通人,我们能为保护珊瑚礁和其背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做些什么呢?罗杰坦率地说,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共同维持着地球的正常运转,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提高保护海洋的意识。我们应该减少塑料的使用,到海边游泳或潜水时,也应该尽量采用物理防晒法而不要使用防晒霜等产品,因为其中的化学成分很可能会对珊瑚礁造成损伤。此外,当我们在海里看到珊瑚礁时,不要随意触碰甚至采集,以免造成破坏。
目前,罗杰和他的团队除了继续研究不同种类珊瑚的生物特征、习性,并把实验室中培育好的珊瑚重新“种”到海底之外,还在拍摄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纪录片。
“拍纪录片的想法是2016年萌生的。我们想把全球各地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珊瑚记录下来,一方面作为影像资料保存,方便以后的研究;另一方面,我们也想通过和网上视频平台的合作,让更多人了解在珊瑚礁美丽、迷人的外表背后,有着对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
此外,他也期待通过线下讲座、沙龙等方式,向更多人普及珊瑚的知识和故事,让保护珊瑚礁、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
云南网记者 冯雅昕 王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