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社会热点 >>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金融活水激起扶贫路上“一池春水”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2日 07:50:30  来源: 青海日报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金融活水激起扶贫路上“一池春水”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倒饲料、清理上百头牛的牛舍……一大早,鲁珍便开始忙活起来。鲁珍是湟源县申中乡申中村的村民, 3年前,鲁珍家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家里变了样儿,他也成了村里的“能人” 。

鲁珍家上有老下有小,因家庭劳动力不足和疾病原因被认定为贫困户,鲁珍则是常年外出务工挣钱。2017年,鲁珍申请到扶贫小额贷款,用这笔贷款开始做养殖牦牛,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鲁珍的养殖规模逐渐扩大,收入也逐年增长。 “现在我可以留在家里照顾生病的老人,陪着孩子学习成长,家里过上了以前不敢想的好日子。 ”鲁珍高兴地说。

如今,在金融活水的滋养下,越来越多像鲁珍一样的农牧民通过金融信贷过上了好日子,在秀水明山之间拥簇着的一个个美丽乡村,激荡着乡村振兴的铿锵鼓点,让共同富裕的梦想照进现实。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七里花海景区。

在信贷资金支持下, 卓玛措开起了小店售卖特产。

正值枸杞收获季节, 工作人员正在紧张采摘中。

在民和农商银行支持下的畜牧合作社。 摄影: 钟倩

在下沉服务上做加法 提升服务质效

朱宝宏是湟源县寺寨乡西扎湾村的村民,家中无劳动能力,高额的医药费用使这个家庭入不敷出,属于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从两年前开始,朱宝宏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朱宝宏在湟源农商银行寺寨支行获得“530”贷款3万元,凑钱买了0只羊,与老伴共同经营。2019年朱宝宏一家获得湟源农商银行发放的信贷资金10万元,进一步壮大养殖规模。现如今,朱宝宏家养殖羊200多只,不仅盖了新房子,而且在湟源县城有了自己的一套住房,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

金融机构是精准扶贫的生力军,只有不断延伸金融服务的触角,为“三农”提供均等化的金融服务,才能达到真扶贫、扶真贫的效果。近几年来,全省新增村镇银行4家、县域金融机构网点19家、惠农金融服务点2871家,全省设立“扶贫事业部” 2个、 “三农事业部” 3个、“普惠金融事业部” 38个,让金融活水能够滋润到每家每户。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是关键。在青海省农商银行(农信社)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农商行(农信社)工作人员通过双向挂职、合作办公的“双基联动”模式解决了农牧区金融服务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至6月末,已建立“双基联动”合作办公室3000个,覆盖全省73%的行政村,双挂双兼人员达4068人,通过“双基联动”合作办公室发放贷款余额达179.83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5.6%。

通过下沉服务,使基层党组织服务农牧民有了新抓手,银行开展基层金融服务有了新平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有了新突破,实现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普惠金融、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多方共赢。

在信用修复上做减法 弥补政策断点

“从不能贷款到如今的发家致富,多亏了湟源农商银行的帮助与支持,让我找到了致富的出路。 ”湟源县大华镇河南村的何延清激动地说。

何延清2011年从湟源农商银行大华支行(原湟源信用联社大华信用社)申请贷款5万元用于养殖。但是,由于其养殖经验不足,导致当年投入的资金全部损失,无法按期归还贷款,之前的5万元贷款也只能依靠其打工赚来的微薄收入偿还。2018年起,湟源农商银行通过走村入户、走街串巷的方式,使广大农牧户享受到信用户优惠政策。眼看着周围的乡亲们通过农商银行的金融支持个个富了起来,而何延清却由于前些年的不良贷款,无法申请信用户贷款,何延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得知此事后,湟源农商银行大华支行相关人员积极与何延清本人对接,将“信用修复”工作机制告知本人,同时通过村委、乡亲们的帮助和支持,何延清将其欠下的贷款全部偿还。不良贷款结清后,大华支行通过信用修复,为其发放农牧户贷款16万元,用于工程建设。

如今的何延清收获满满,踌躇满志,工程建设从最初年收入10万元,到现在年收入达17万元,他的致富幸福路也越走越宽。

青海自然条件艰苦,农牧民靠天吃饭的因素大,自然灾害等导致牲畜死亡、颗粒无收的情况时有发生。信用修复对有信用瑕疵的贫困户来说,有效解决了因数量微小的欠贷欠息而导致不能贷款的问题,对扩展信用户总量、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及巩固脱贫成果意义重大。

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积极探索农牧区信用修复途径,用“谅解+救济”的方法帮助有不良信用记录的贫困户修复信用、重获贷款。截至2019年末,全省累计评定贫困信用户14万户,全省累计对3430户贫困信用户开展信用修复重建, 2268户贫困户信用得到修复重建,其中向1802户信用得到修复重建的贫困户发放贷款6125.78万元。

在做大融资上做乘法 助推村集体经济“破零”

初秋微凉,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山庄村300余亩(1亩约等于0.067公顷)田园花海还在竞相绽放。马鞭草、月季、万寿菊、百日草、冰岛虞美人等竞相绽放,蜂飞蝶舞,美不胜收。

山庄村有村民214户91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244人,全村因山大沟深、广种薄收,人均收入普遍较低。村民们守着好山好水,却难以实现好收入。但自从民和七里花海旅游有限公司成立后,乡村面貌悄然地发生了变化。

民和县七里花海景区起步于2017年,通过流转古鄯镇山庄村380亩耕地和1000亩荒山荒坡打造而成。2018年6月,民和农商银行为七里花海旅游有限公司发放500万元旅游扶贫产业开发贷款。2020年3月,民和农商银行又为该公司发放了旅游管理服务贷款600万元,用于七里花海景区5年的提档升级建设。据统计, 2019年,七里花海景区接待游客3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600万元。据景区负责人付成才介绍,景区以“企业+合作社+景区+贫困户”的模式,解决了山庄村群众1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发展贫困户32户。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贫困村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脱贫攻坚质量,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青海省农信联社分别从细分区域、市场、客群以及乡村产业绿色高质量融合发展等4个维度,制定22项工作措施,为全省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坚实金融保障。截至6月末,累计投放种植业贷款14.39亿元,其中投放枸杞产业贷款4719万元、马铃薯产业贷款4888.68万元;投放养殖业贷款71.39亿元,其中牦牛产业贷款25.39亿元、藏羊产业贷款38.14亿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我省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服务,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使越来越多的农户在金融活水滋润下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故事传真:“贷”来及时雨闯出致富路

今年48岁的冷本才让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远近闻名的能人,他在镇上经营着宾馆,还开了一家旅游公司带动产业,生意做得越来越大,而冷本才让的创业故事,要从30年前的100块钱说起。

1990年,冷本才让还是个刚满18岁的小伙子,他离开元者村孤身一人来到镇上做点小本买卖。这一年,冷本才让从信用社贷到了100元钱作为启动资金,做起了生意。在信贷资金的支持下, 30年来,冷本才让的生意越做越大,带动作用也越来越强,村里更多的人过上了好日子。

有了冷本才让这个榜样,元者村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信用贷款的好处,积极向共和农商银行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用来发展畜牧业及旅游业。目前,元者村评定小额信用户213户,贷款金额1065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9203元,经营收入逐年增加,每个村民都是干劲十足。

“以前农牧民不懂得信用的意义,借了钱能不还就不还,如今现在大家都抢着还钱,因为每个人都懂得信用也是财富,诚信比金子还要珍贵。 ” 共和农商银行副行长李国顺告诉记者。

信用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农牧民认可“信用”的价值,只有提高了信用的价值,农牧区产业才能在金融资本的助力下实现良性发展。

共和农商银行依托网点多、覆盖面广、基层服务零距离等特性,主动下沉金融服务,打造共和县农牧区信用体系,使每一个网点成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根据地。截至2020年7月末,共和农商银行累计评定信用乡镇10个,信用村75个,评定信用户18785户,信用户授信金额达到55244.7万元。

共和县沙珠玉乡的赵全录则是另一个信贷的受益者。30年前,赵全录为了维持生计,在青海湖周边给人打零工,跑运输,每日辛苦奔波还赚不到什么钱。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全录听老乡说,信用社可以凭着信用贷款,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走进了沙珠玉信用社。

拿着获得的500元的信贷资金,赵全录怀揣梦想,回到家乡进行农作物种植,几年时间不断扩大规模。此外,他还在共和农商行2万元贷款的支持下开办砖瓦厂,后来又从事收购牛羊毛、种植林木等经营活动, 2002年3月赵全录成立了共和县玉苗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过18年的发展,赵全录的共和县玉苗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经走上了正轨,主要生产加工枸杞芽茶、枸杞干果出口、枸杞蜂蜜,研发成功了枸杞酒、枸杞醋等产品,带动共和县周边居民100余人就业,年销售额高达1400万元。赵全录也从一个个体工商户逐渐转变为集枸杞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化公司董事长。

可以说,是金融活水让更多有能力、有想法的人有了实现梦想、改变生活的可能。

视点短评:金融扶贫要打好“精准牌”

金融扶贫引入了注重市场规律的金融贷款机制,激活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是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渠道,而金融扶贫的关键在于“精”与 “准”上。要通过打好金融扶贫“精准牌” , 用最准确的方式、最实用的方法,用有限的资金帮扶最需要帮助的人。

打好金融扶贫“精准牌” , 就要建立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完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从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对2019年金融精准扶贫效果评估看,全省参评的172家县级金融机构中,优秀档25家,良好档73家。在各级扶贫、财政等部门的大力配合下,金融精准扶贫县域综合得分不断提高。未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科学确定服务覆盖方式,促进网点服务升级和功能优化,因地制宜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着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 切实满足偏远地区人民群众的金融服务需求。

打好金融扶贫“精准牌” , 就要创新金融产品,提升运营效率。青海地广人稀,大到每个地区,小到每个贫困户,贫困原因各有不同。要做到精准,银行业金融机构就要积极探索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量体裁衣式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当地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如针对从事拉面产业的贫困户,推出帮助其长期致富的“拉面贷” , 就是创新金融产品的有益尝试。

打好金融扶贫“精准牌” , 就要加强政银合作,加大信息共享力度。一方面,针对当地贫困农户群体,金融机构应主动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对接,根据当地特色及政策规划促进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融合发展,深化稳定脱贫的长效造血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共享,银行要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持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良好信用环境,努力让金融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致富花”“幸福路” 。(钟倩)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