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助老人跨过“数字鸿沟”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6日 08:30:00  来源: 云南网

  手机移动支付购物、线上挂号预约医生、刷脸验证身份领取养老金……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大多数人可以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智慧生活便利之时,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却横亘在老年群体面前。

  如何让老年人适应数字化社会,让他们也能分享数字红利,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道必解题。

  老年人孤独感加剧

  10月20日一早,70岁的杨蔚从昆明市滇池路阳光花园赶往云南省中医医院看病。“到医院才知道,就医卡、挂号都要在自助机上操作完成,因为不太懂操作,折腾了近半个小时才搞定。”许久没来医院的杨阿姨多次尝试也没有成功,引得后面排队的人抱怨连连。

  “现在买菜都要扫码支付,收现金的越来越少,不会手机支付很麻烦。像我们领取养老金,每3个月要在手机上刷脸验证一次,也是很让人头疼。“杨蔚从包里拿出一张纸,上面是她儿子画的社保领取验证流程,从开始点击哪个程序到最后如何退出,每个步骤写得巨细无遗。她说:“虽然已很详细,但每次操作还是要花很长时间,现在不会用手机、电脑真是寸步难行。”

  市民李女士的母亲年近70岁,因患有多种慢性病,常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看病。“每次帮老人在手机上预约挂号,我都得上好闹钟准时‘抢号’。专家号一般在当天零点放号,一两分钟就被‘抢’光了。叫老人自己操作,她连挂号程序在哪都找不到。”李女士说,她母亲平时会使用智能手机聊天、看新闻等,但要进行更复杂的操作就只能靠子女帮忙。

  记者走访昆明市部分医疗机构、银行、超市、机场车站发现,这些地方虽为老年群体设立了专门的人工通道,但通道有限,且有的服务仍需要在线上平台办理。年轻人使用手机、电脑快速完成的事情,老人们往往要在线下经过长时间等待才能办好。

  让生活更加便捷的智能化、数字化怎么就成了老年人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记者采访发现,一是目前仍有部分老年人还在使用功能机;二是多数老年人即使会使用智能手机,也仅局限于接听拨打电话和查看信息,更多复杂的线上功能对他们来说实在太难;三是有的老年人对越来越普及的移动支付抱有不安全和不信任感,更愿意在线下办理。

  “我们正处于数字化过渡期”

  来自云南省老龄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692万,占总人口的14.24%。另据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其中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仅10.3%。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云南大学退休教授石鹏飞认为,老年人所面临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看病挂号、外卖送餐到家、网购送货上门等。这些便捷生活方式本该对年迈体弱、出行不便的老人带来最多便利,但因不会使用互联网或对网上操作流程不熟悉,老年群体反而成为距离便捷生活方式最远的人群。石鹏飞表示,不少老人的生活正在渐渐与年轻群体拉开距离,更无法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红利”。

  石鹏飞表示,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数字化过渡时期。围绕老人的一些公共服务,不能盲目追求技术的便利性而忽视了服务对象的具体特质,否则就是数字时代的“懒政”。

  记者了解到,云南老年大学现有学员7000余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至今,均采用线上教学模式上课。后台数据显示网课签到率达80%。“能达到这个数据真不容易。”学校副校长汪继文回忆道,2017年,学校为减少排队提高效率推行网络报名。当时很多老年人因不会操作,几乎天天到校长办公室要求恢复线下报名。3年来,经过在日常教学中的引导和培训,现在大部分老年学生不仅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注册报名、交学费、买教材、上课打卡等,还踊跃参加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组织的全国声乐、唱歌、书画、手工等网络大赛。

  呼唤公共服务“适老化”

  “双11”前夕,记者在昆明市五华区大观街道三合营社区看到,老年手机班课堂上,社区老年人正在学习使用手机“淘宝”。

  说起开办老年手机班的初衷,社区党委书记罗霄介绍,社区所辖均为老旧居民小区,以老年居民较多。两年前,了解到社区老年人有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愿望后,社区通过“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的模式,由社区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让专业社工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两年来,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者每周五都会手把手教老年人用手机。”

  “我们开设了初级班和高级班,在册的学生有100多人,长期坚持学习的有40余人。”手机班老师钱金艳介绍,“学得慢、忘得快”是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特点,很多老年人花了两年时间,才基本学会手机购物。

  “学会用智能手机的确让生活很方便,但毕竟岁数大了,这些软件两三天不用就又忘记了。”73岁的严德芬说,尽管老年人努力学习,希望跟上时代步伐,但年龄带来的障碍,让他们还是难以适应,期盼社会各界给予老年群体更多关怀。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向荣认为,数字化时代,更应该倡导年龄包容的风尚。部分老年群体在适应数字时代上的吃力,一方面是因为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另一方面是许多公共服务及产品在设计中忽视了老年人的需求。“我们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在线上线下日趋融合的当下,从立法规划、政府决策到产业发展都应该着眼长远。科技进步的同时,更应考虑到如何消除老年群体参与社会生活的种种障碍,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便捷、多彩、温暖的社会环境。”她说。

  评论

技术应回归服务本质

  近日,“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和“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等事件,让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再度引发热议。大家表示,科技、移动支付发展太快,但技术再智能,也要回归服务本质。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进入数字时代,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尽享便利,然而,对很多老人来说却视之畏途。记者调查发现,在智能手机面前,老年人有“三怕”:一怕屏幕字小看不清;二怕验证码出错;三怕网上骗子多。

  令人欣喜的是,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务院的重视。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

  从服务本身来说,并不是说有了手机才能给人提供服务。回归到服务的本质上,一方面,老年人可以去学习怎样适应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但更主要的还是智能化技术怎么去服务老年人。从另一个角度看,面对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其需求背后是巨大的蓝海。如何抓住商机,为老年人“量身定做”公共服务,实现服务精准化,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才是政府部门和技术研发企业下功夫的地方。

  云南网记者 张馨云

责任编辑:李欧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