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社会热点 >> 正文
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北京社区治理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0日 06:10:01  来源: 千龙网

原标题: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北京社区治理新格局

本版摄影 吴镝、方非、饶强、武亦彬

“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这句话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要较起真儿来,你可能会问:这个“大家”到底指的是谁?我是社区一分子,也没见有机会参与建设啊?

随着社区治理新格局的构建,这样的追问会得到日益丰富的回答——这个“大家”,不仅包含生活在社区里的每一个小家,还有物业公司、属地街道、资源共享的周边单位、参与老旧小区更新的设计师、街巷长、小巷管家、社区服务商……这个名单还在逐渐拉长。参与社区建设的路径同样五花八门。从成立花友会美化身边环境,到停车自治整治小区停

车秩序,再到组建物管会专“啃”老旧小区历史遗留下来的众多难事儿……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正在首都基层治理中逐步深化,“建设依靠大家”“大家帮助大家”已经成为打通社区治理堵点、增强社区治理综合效能的重要途径。好比一首悠扬动听的协奏曲,社区中的每一分子各就其位、各尽所能、各美其美,在和谐交融中,共同奏响美好家园的生动乐章。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

西城区广内街道三庙街社区今年多了一处2000多平方米的花园,居民为之取名“惬驿花园”。

不用说,“惬驿”取的是“惬意”的谐音。花园是在拆除的废弃车棚地块上建的,小环境还真不赖,从花草绿植到地面铺设的休闲步道,给孩子们准备的小木马、跷跷板,无一不是精心设计的。

不仅是环境让居民感到惬意,花园从设计到施工,整个过程都征求和吸收了广大居民的意见,让参与的居民有了满满的成就感。

“先是召开了一次居民代表会,花园想建成什么样,大家敞开来说。然后请来设计机构根据比较集中的诉求,拿出了20多个功能选项,像健身步道、休闲廊亭、宠物乐园、儿童沙坑等等,做成海报张贴在社区服务站门口,来来往往的居民都可以参与投票。喜欢哪个就在选项上面画钩,不喜欢就画叉。”社区党委书记寇玉荣回忆。

为这个设计稿,居民代表会就前后开了4次。原先设计稿里有儿童沙坑、秋千,被居民否了,原因是沙坑不好清洁,而秋千因为来回荡悠的幅度大,公园场地太窄,怕不安全。原先设计稿里没有的,比如利用高低错落的花架多种一些耐阴的爬藤植物等,被加入到设计方案中来。

花园建好了,还得有人维护。老住户巨涛组建的“环境魔法师”党员志愿者清洁队,自告奋勇揽下了定期保洁的任务,还同时当起了文明劝导员,看到有居民在花园里遛狗、扔烟头,主动上前劝说,有个别不听劝的,老街坊都过来帮腔,“好不容易有这么个花园,可别糟蹋了。”

建花园如此,建无障碍设施也是如此。通州区通运街道水仙园社区今年下半年给各楼门安装坡道、楼梯扶手等扶老助残设施,也几乎把各家门敲了个遍,逐户征求居民意见。

您也许会说了,装无障碍设施,好事儿啊!况且是政府出资,居民不掏一分钱,直接给装上不就行了嘛,何必还要征求民意。

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前期征求居民意见,一部分住户的积极性并不高,一是自己还年轻,用不上。二来,楼梯本来就窄,再安一溜儿扶手,以后抬大件的家具不方便。另外,还有施工扰民的问题。

可社区里的老年人,却是盼星星盼月亮般地希望无障碍设施赶紧安装起来。住在小区9号楼11单元的金崇兰、华年生夫妇都80多岁了,因为楼门口没有把手,老人家上个台阶都困难。

“好事儿要办好,就得充分尊重广大居民的意见。”通运街道副主任方宇鹏说。虽然工期很紧张,社区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第二次到各楼门征求居民意见。一方面替老人表达出行的难处,另一方面就无障碍设施具体安在哪儿,详细征求各家的意见建议。

10月底,水仙园社区的无障碍设施全部落成。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楼门前的无障碍坡道有安左边的,有安右边的,还有安中间的,看着一点儿也不整齐。可居民却齐刷刷给点赞,因为都是各楼门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大伙儿商量出来的结果,“用着舒坦”。

人人“搭把手”治身边顽疾

作为城乡的基本单元,社区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虽然单个社区的体量并不大,但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不少。停车位紧缺、私搭乱建屡禁不止,都是棘手的难题。

设施有欠账,政府可以投入,但顽疾要去根儿,靠的还是居住在社区里的“大家”。

海淀区学院路街道石油大院西北角有一片平房区,两年前垃圾成堆、蚊蝇滋生,汽修、喷漆、快递、小餐饮等小、散、乱业态扎堆儿,是石油大院里“最丑”的区域。拆违腾退后,这地儿被改造成集党建、文化、亲子、健身、美食、便民和街区工作站于一体的时尚空间,从全院“最丑”一下子变成了“最美”。

这片平房区的惊艳变身,就是大家共同伸一把手的结果。不过,话说回来了,这地方以前为什么又脏又乱?原因是石油大院有4家产权单位,大院里还有一所小学、一所中学等单位,这片平房区是“四不管”地带,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这样。

学院路街道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出面,联系各家产权单位党组织共同破解。在产权单位支持下,街道腾退了平房区小、散、乱业态,拆除违法建设550多平方米,请专业机构设计改造,建成了六大空间、一个工作站,取名“石油共生大院”。大院里咖啡馆、书吧、美食空间、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游乐设施等应有尽有。

同样是依靠“大家”的力量,通州区北苑街道帅府社区今年顺利解决了小区停车难的问题。

帅府小区挨着通惠南路,周围有万达广场和几所学校,停车又免费,社区有限的停车位,总被外面蹭停的车占着,本小区居民的车都没地儿停。一次下大雨,有位居民开着车绕来绕去找不到一个可以停车的犄角旮旯,快急哭了!

社区也着急,能使的招儿差不多使遍了,最能立竿见影的是对社区进行封闭管理,但是因为有市政道路穿过,条件不允许。其他方法也是治标不治本,蹭停车辆“挤兑”得居民轻易不敢动车——开出去容易,要再停回来可就难了。

20号楼居民鲁力和徐世斌带头,发起了本楼的停车自治。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巍得知后,第一时间加入。车主代表们聚在一起讨论,想办法,最后灵光一闪,推出了“半门计划”。

所谓“半门计划”,就是几个临近的居民楼用围栏组成一个封闭院落,但入口处只安装半扇门,居民走路进出以及自行车、电动三轮车通行,都不受影响。但要开车进院,就必须拿钥匙把这半扇门打开。虽然麻烦了一些,但可以有效地把社会蹭停车辆挡在门外。现在已经在全社区推广。

“半门计划”不是什么高科技,而是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商量出来的“土办法”。也正是这个凝结了群众智慧的“民间土方儿”,让帅府社区变得清静了,居民的心情也舒畅了。

共建共享塑造新邻里关系

居民楼小区里,很多上岁数的人会怀念往昔住大杂院的日子:环境虽差,但人情特别暖。街里街坊的,经常串门儿走动,不像住楼房,回家就把门一关,各过各的小日子。

城市化的脚步在加快,生活不会回到过去,但是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邻里关系正在逐渐形成。曾经的人情暖意以另外一种方式,重新浸润到邻里生活中。

这不,昌平回天地区就出现了一座“立体四合院”。这其实是天通北苑第二社区1号楼的1个单元门,从上到下一共16层。打造“立体四合院”也是各户居民的意思,想把从前四合院邻里的那份亲热劲儿找回来。单元门里298位居民参与了“四合院”的设计管理,利用每层公共空间打造楼门文化,一层一主题。其中,2层是儿童乐园,因为6户家家都有孩子,楼道里挂满了小朋友们的作品;3层主题是“乐享夕阳红”,热爱花草的刘丽君和李进在这里成为花友;12层以党建为主题,由楼门长张淑芹和这层居住的9名党员共同建设;14层则洋气,由一对“90后”夫妻精心装扮,营造了欧式简约风……

前期的各楼层环境整治,是居民自筹资金,“每户自愿出资100元,共筹款22751元。”热心张罗起这件事的张淑芹说。后期管理,也是居民自己管,并且有会计、采购、宣传、保洁等具体的职责分工,家家户户都为维护楼门环境尽心尽力。

在共建共管中,居民的心贴得近了,原先也就见面打个招呼,“现在谁家包饺子了,谁家要收快递了,都会分享、帮忙。”张淑芹说。

老城平房区也是如此。居民自发组建的花友会、诗朗诵队、舞蹈队、义务巡逻队、胡同导览队等,让老街旧坊们的情谊更浓厚了,过去闹过矛盾不说话的,也在一次次集体活动中,彼此绽开了笑脸。东城区东四街道的“花友汇·众创空间”就是东四的胡同花友们活动的“据点”。所在地东四六条43号,原先是一排小门脸,街道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把商户腾退出去后和居民们商议,把腾退空间改建成了一处“共享花房”。

花房上下两层加起来有300多平方米,现代简约的设计,特别是二楼一大片的玻璃天窗,让整个花房显得格外温暖、敞亮。走在花房里,你会发现,有多盆植物挂着居民捐赠牌。如二楼的一盆龙骨,上面的捐赠牌显示是一位名叫纪淑琴的居民捐赠的。街道在园艺驿站举办菊花节,多盆参展菊花也是居民送过来的。每天,花房对外免费开放,老街坊们经常进来看看花,聊聊天,家长里短里透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金大钧是社区的志愿者骨干,他见证了花友汇给居民情绪带来的转变。“以前闹矛盾的,你帮我递个剪子,我帮你拿个喷壶的,自然而然就交流起来了。有交流,心里的疙瘩就慢慢解开了。”

物管会召集“大家”帮大家

作为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的又一探索,今年,北京市首次提出在小区未能产生业主大会或未能选举产生业委会的情况下,街道办、乡镇政府可组建物业管理委员会(简称“物管会”)。

物管会成员由居委会代表、业主代表等组成,在同时组建的临时党支部的引领下,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来,破解单打独斗总是无解的社区物业管理难题。

西城区广安门北街20号院物管会在全市首个成立。这个院只有一栋楼,却有6家产权单位,因为历史原因,400多户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房产证。“没有房产证,总觉得这房子不是自己的。”20多年的老住户金国忠说。不仅心里不踏实,子女析产、孙辈上学、房屋买卖都成了难题。

这座楼过去是几家单位的宿舍,后来单位将房产卖给了承租人,并签订了购房合同。再后来,有的承租人把房子又卖给了别人,这就导致现在的实际住户和当年签订购房合同的承租人不一致。

这种情况下,要完成产权登记必须由当年的承租人、购房者一起办理,并且通过书面证明的方式把事说清。但当年的承租人有的退休,有的过世,有的搬离,要说清历史,谈何容易。

5月30日物管会成立后,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没有绕道走,反而迎难直上。“谁的孩子谁抱走,谁也别推诿”,物管会主任尹瑞芳召集6家产权单位,反复商量解决办法。最后约定,只要是承租、购房关系明确,证件、文件齐全可查的,由6家产权单位各自认领,以单位和物管会的双重名义和西城区政务服务大厅对接。

在区、街道和物管会的合力推动下,今年9月份,金国忠等21户的房产证办下来了,69岁的老金抚摸着大红本,激动得手直颤抖。目前,其他几家产权单位也在物管会的协调下积极推进。

比一栋楼有6个产权单位更“离奇”的是,一栋楼不同的单元竟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这事儿发生在丰台区云岗街道云岗南区东里26号院。这栋楼4个单元,有3个单元归云岗街道管辖,1个单元归王佐镇管辖。“骑”在区划分界线上的26号院基础设施早已破旧不堪,晚上居民出门连个路灯都没有。

如果申请改造,不管是云岗街道还是王佐镇都不能全盘“包揽”。在党建引领下,今年,云岗街道、王佐镇打破行政壁垒,达成了跨区域合作共同组建物管会的新思路。物管会通过申请社区公益金修补了路面,增设了太阳能路灯,还向街道申请了智慧社区治理项目,给楼院门安装了门禁和人脸识别系统。

在云岗南区东里26号院这个特殊的案例里,“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大家”,已经不止于本楼本院的居民以及产权单位,而是延伸到了临近的街镇,形成城乡治理一盘棋。

不仅仅是物管会,近年来本市在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中涌现出的崭新居民议事形式还有很多。如社区议事厅、小巷管家“智囊团”、党建创新项目实验室等等。

日前在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推进社区治理创新,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办好社区议事厅等多种平台,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街巷长、社区专员、小巷管家等作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千千万万股力量汇聚成社区共同体,美好家园的协奏曲会越奏越动听。(王海燕)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